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阜南新闻 > 正文

孟影 淮河琴书说人生

来源:阜阳日报 2014-12-19 21:02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本报记者 尚原野

   孟影在表演淮河琴书。

本报记者 穆可亮 摄

  

两块檀板、一架扬琴,只要有听众,随时随地都能唱上一段书。在淮河琴书第五代传人孟影的记忆中,她的琴书不仅换来了一家人活命的口粮,而且还换来了民间艺人在老百姓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在各类视听媒体和艺术形式快速发展的今天,她的琴书不仅没有落伍,反而以丰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听众。

少年卖艺走遍四省

今年46岁的孟影是阜南县会龙镇芦庄村人,祖籍宿州砀山县,8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唱琴书,12岁登台演出。三十多年间,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的大部分集镇。

“我们家是说书世家,祖祖辈辈靠说书为生。我的童年记忆就是,父亲带着一家人拉着板车四处卖艺,农忙的时候就回到姥爷家里种地。”孟影告诉记者,1962年,她的父亲孟献春从砀山县一路卖艺来到阜南会龙,由于当地人喜欢听书,一来二去便熟悉起来,后来就在这个村里成了家、落了户。孟影的母亲是芦庄村人,家庭条件比较殷实,成家以后,她一直住在娘家,农闲时节就跟着孟献春四处卖艺。孟影回忆说,她很小的时候,父亲每次出门说书都要拉着板车,所有的家当都堆在板车上,弟弟就睡在箩筐里。一次出门一两个月,不但不吃家里的粮食,还能挣一点粮食回来。土地分到户以前,生产队分的那点粮食不够吃,父亲每到农闲都要出门说书。孟影小学毕业后,父亲托关系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她就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座上到河南、山东一带去说书。

白天赶路,天黑了就在小村庄里歇脚,在村口唱上一段书,常有热心的村民送来吃的,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饭,吃饱饭就在这些好心人家里住下,第二天早上去赶逢集,下午再赶往下一个集镇。父亲带她一起出门,主要是想让孟影跟着自己学说书。除此之外,还要帮父亲收钱。那时候,她只有十二三岁,正是害羞的时候,不怕说书,怕的是收钱。有些人看到收钱就跑到一边去了,不收钱的时候又围上来看,收不上来钱,又不好意思去要,回来肯定要挨吵,这让她非常苦恼。后来,说书的名气越来越大,农村里娶媳妇、生孩子都请他们爷俩去说书,这个生产队唱完,下一个生产队接着请,短则一两天,长则半个月。

加入县里梆剧团

   1987年,小有名气的孟影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爱人,也为了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她慢慢放弃了一切演出活动,专心照顾这个家。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她又在会龙集镇上开了一家饭店,生意非常红火。

“刚成家那几年,还有人陆陆续续请我去说书。孩子太小,我真的是走不开,那些人就找俺爸来劝我,说只要愿意去唱,要多少钱都给。”孟影告诉记者,既然人家把话说到这份上,就是真心想听我的书,钱不能多要,书是一定要唱的。她找了一个亲戚在戏台下帮她抱着一岁多的儿子,自己则全神贯注地在台上唱念做打,表演十分投入。由于孩子没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个劲地在台下哭闹,她唱一场书,孩子就要在台下哭一场。本打算在这个村子里唱个三五天的书,让当地的父老乡亲们好好过过瘾,无奈第二天就被爱人从台上拉了回来,从此不允许她再出门唱书。

“1994年的时候,县梆剧团请我参加教育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找到我的父亲,专门来做我的思想工作。”孟影回忆说,老父亲跟她商量的事,她不能不答应。再说,唱一场就回去,也不耽误做生意。当时,唱的是城关镇六里村一位民办教师在背学生过河的时候摔断了腿,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的感人事迹,唱到感人的地方,台下的观众都跟着流眼泪。不久,县里主要领导就给她打电话,希望她能到阜南县梆剧团或者是县文化馆工作。那个时候,梆剧团还很红火,进团就能解决户口和身份,虽然不能跟开饭店的收入相提并论,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阔别七年的舞台。当时,不少亲戚朋友都不理解她的选择。

活跃基层大舞台

   进入阜南县梆剧团后,孟影开始学习唱现代戏、演小品,在梆子戏里演丫鬟,常年活跃在各种类型的演出现场。同时,她还专门组建了一支小乐队,丰富曲艺演出的伴奏音乐。

“当时,我每月只有70多块钱工资,两个小孩进城上学后,连最基本的生活都裹不住。”孟影告诉记者,剧团的收入比开饭店少得多,但是她一点都不后悔。她觉得自己属于这个舞台,属于成千上万的听众。事实上,在重归舞台表演之后,她已经离不开这门曾经给她无数成就感的淮河琴书了。当时的阜南县梆剧团演出任务很重,晚上几乎没有时间带孩子,她就把年过七旬的姥姥请过来给孩子做饭,等到她下班回家的时候,两个孩子早已进入梦乡。

“我就是喜欢在舞台上表演的感觉,你说到悲伤的地方听众跟着你流眼泪,说到可笑的地方,听众也笑得前仰后合。”孟影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出去唱戏,能从天黑唱到夜里12点多,那时候没有扩音器,上千平方米的晒谷场上坐的都是黑压压的人,虽说听者鸦雀无声,但是不下劲唱后面还是听不见。一晚上唱四篑书,连续唱半个月,嗓子有时候就破了,每天晚上几乎都有热心的老大娘端着开水冲的鸡蛋茶给她喝。今年春天,她有机会跟随阜南县文广新局“送戏进万家”文艺演出回到会龙镇的老家演出,当地人专门用大喇叭广播了她回来演出的消息。一个小时的晚会,她整整唱了半个小时还下不了台。这时候,一位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五十块钱塞到孟影的扬琴下面,请她再给大家唱一段。孟影说,我们这是公益演出,政府买单,不用老百姓掏一分钱。可是,这位老人却执意要把五十块钱塞给孟影。老人说,孟影是咱会龙的闺女,一年到头就盼着她回来唱一段琴书。实在拗不过这位老人,孟影就拉着这位老人手说,老大爷,真的不能要您一分钱;你想听啥尽管点,我都唱给您听。

围绕生活创佳作

   由于演出时间的限制,近年来,孟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琴书小段的创作上,围绕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民生工程建设、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琴书节目。2004年以来,孟影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优秀中青年曲艺家”、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现在的文艺节目类型很多,地方曲艺不是太景气。要想抓住观众,首先要创新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孟影告诉记者,淮河琴书这门说唱艺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的琴书唱法很简单,四句唱腔接着一个快板。三十多年来,她不仅把当地的淮词、大鼓、坠子和民间小调融进琴书的创作中,还把黄梅戏、嗨子戏、京剧和豫剧等揉进了琴书的演唱中。不过,无论吸收哪种唱腔,她最终都能回到琴书的表演形式中来,让观众明白她唱的还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淮河琴书。

2008年12月4日,淮河琴书获批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影作为这一省级非遗的主要传承人,每年都承担着两百多场的演出任务。“琴书作为一种独唱的艺术,对表演者的要求很高,既要指挥乐队,又要与现场的观众互动,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很难赢得观众的认可。”孟影告诉记者,左手打板,右手敲琴,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受演出时间的限制,现在很少唱传统的大书,一般都是在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内说明一个道理,这就要求对主题进行提炼加工,并根据听众的类型确定演出的唱词。

为了传承好这门艺术,孟影近年来先后带了两批学生,而且每一节课都是免费教学,其中第一批学员王

新闻推荐

记者郭晓林通讯员张卫宏今年以来阜南县采取有力

本报讯 (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张卫宏)今年以来,阜南县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领导、纪委牵头协调、民政业务指导”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注重培训,着力加强和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收到良好成...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孟影 淮河琴书说人生)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