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花开时,在厦门大学校园里,18岁的阜南籍学生郑雁南正伏在学校图书馆的长案上,潜心研读一本西方经济学专著——一年前,郑雁南还是阜阳三中高三(16)班的一名寒门学子,十多年来,是母亲的陪读改变了她的命运,也改变了这个农村家庭的未来。
希望都在孩子身上
郑雁南的老家在阜南县方集镇三里村,这是一个位于洪河北岸的偏远乡村,一条蜿蜒曲折的泥巴路连接着4公里外的集镇。在当地,外出务工一直是绝大部分农村家庭增收致富的主要手段,很多年轻人更是初中刚毕业就开始到外地打工挣钱了。
“从考上阜阳三中那天起,母亲就开始筹划着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高中三年,我们一家三口都在阜阳生活。”2011年,郑雁南从方集中学考上了阜阳三中。为了更好地照顾她的生活和学习,母亲带着小学刚毕业的弟弟跟她一起来到阜阳,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陪读生活。父亲郑培杰则一直在河南信阳一带的建筑工地上做搬运工。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说,供一个孩子上高中已经很不容易,而郑雁南的父母却选择了连续供三个孩子上高中。
郑雁南在家中排行老二,大姐初中毕业以后在浙江打工,妹妹早她一年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弟弟去年从清颍中学毕业后考上了阜南一中。一家出了三个高中生,而且有两个正在读大学,这样的家庭在农村其实并不常见。
大部分收入都用做孩子教育
郑雁南家里的房子是1984年盖的,砖铺地面,没有窗户,也没有院墙,跟左右邻居的两层小楼比起来,显得非常破烂——这个贫穷的农村家庭,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做了教育投资,而且坚持了十多年。
“父亲在外面挣钱补贴家用,母亲一边照顾我和弟弟,一边在附近的小吃店帮工,一天能挣二三十块钱。”郑雁南告诉记者,在阜阳读书期间,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去附近的饭店帮工,三口人的生活非常拮据。每学期的学费、房租、生活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单靠父亲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满足生活需要,因此,郑雁南和弟弟一直非常节俭。在郑雁南的记忆里,每次跟母亲一起去超市购物,都是买大米和馒头,一块钱一个的包子,他们从来没有买过。初中三年,弟弟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一共积攒了400多元的奖学金。
2014年的高考,郑雁南考了618分,得知这一消息,郑雁南的母亲当时就流下了眼泪。从去年8月份开始,母亲又在阜南一中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开始陪弟弟读高中,这样的陪读生活,又将持续三年……
新闻推荐
近段时间,阜南县组织乡、村干部及民警进村入户,排查毒品原植物,向群众宣传禁毒相关知识。图为阜南县段郢乡干部向村民讲解罂粟识别知识。 ...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