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室,阜南县城关镇中心校支教老师李红丽立刻感觉到自己被“优待”: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多媒体也打开了,讲台课桌上放着一瓶水,一个男生大喊一声“别讲话了,老师都感冒了”,整个教室立即安静下来。“这是支教的最后一个学期了,孩子们很珍惜每一堂课。”看到孩子们变化这么大,李红丽有些舍不得了。
挤更多时间给孩子
去年8月份之前,李红丽还是阜阳实验中学的骨干教师。自2014年8月起,李红丽和阜阳市其他7名市直属学校教师奔赴阜南县城关镇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成为该校老师。
每天早上5点,李红丽准时起床;早饭吃几口,拿起衣服、午饭和教学资料,奔向公交站台;坐公交车到阜南路口,赶在6点钟之前坐上去阜南的城乡公交。因为家里还有4岁的儿子和高龄公婆,李红丽每天都要赶回来,“但又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时间,只有一天两头跑,每天早上都像打仗一样。”
“看到这里的孩子们,我告诉自己,无论多辛苦,都要给孩子们留足时间。”到阜南县城关镇中学后,李红丽发现班里80%以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最需要关爱和陪伴”。
刚来不久,李红丽就留意七(4)班一位叫赵乐乐(化名)的学生。“他上课不听课,下课喜欢在班里闹事。见人不讲话,但又经常会拿眼睛偷偷打量人。”于是李红丽先几次在课堂上故意点名让赵乐乐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找他聊天。几次接触后,李红丽发现班里很多孩子像赵乐乐一样,很渴望与人交流、得到关注。于是李红丽便多次对同学们说:“心里有疑问就要大大方方说出来。”
七(4)班、七(5)班很多学生都与李红丽深入聊过。虽然不是班主任,李红丽每天赶在早读课之前到教室,找几个学生谈心;中午几个支教老师一起做饭,他们也会邀请学生和他们一起边吃饭边聊天;午休时,到学生宿舍转转,提醒他们勤换洗衣服,勤洗头,保持卫生……一学期下来,同学们有了很大的变化,见了老师会礼貌问好,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
“无论教学成绩如何,至少咱班学生看上去朝气而精神,这就是骄傲!”新学期一开学,李红丽就着手准备上公开课,赵乐乐也成为课堂上的活跃分子。
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学习好习惯
本周,七(4)班和七(5)班的同学们有个作业:写我眼里的春天。上周末结束前,李红丽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好好到田野里跑跑,回来写信告诉我,你家旁边有哪些好看的花、有趣的植物、刚飞起来的昆虫或者新生长的小动物。”在此之前,李红丽先给学生们描述了阜城的春天:满城的绿色自行车、小型的游乐场、生态园里姹紫嫣红……“来这里支教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习惯,得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入手。”李红丽说,“教语文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会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之前我以为春季踏青、郊游都是大城市的、书本里的遥远幻影,看到屋后明媚的油菜花,才发现美好的春天就在身边。”七(五)班张倩倩的作文被李红丽挑出来重点表扬了。“这孩子进步很大。”李红丽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时,张倩倩怯生生地说自己不会做仿句题。“就是脑子里没有积累好的词汇和语句,才觉得为难。”李红丽后来发现,很多学生没有积累知识的意识。李红丽便在黑板上开辟出一小块,每次上课前让同学在上面写一个词语、一句美文或者诗词,并经常把自己阅读到的好文章复印出来分享给他们。经过一学期积累,张倩倩不仅能自己写出优美的作文,还对文学与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红丽说:“支教生活很快就会结束,但只要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我这一年就算来值了!”
新闻推荐
阜南地税局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扫描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