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9日,80余位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在阜阳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燎原之火。86年过去了,当年烈士鲜血浸染过的这块红土地已发生沧桑巨变,但烈士们的革命精神却一代代传承下来。
位于颍泉区行流镇的四九起义纪念馆内,绿草如茵,青松挺拔,石碑高耸。正值清明节到来之际,全市各地广大党员干部纷纷来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四九起义纪念馆负责人邵琦告诉记者,自3月份以来,来此缅怀先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众、学生已达2万人左右,尤其是4月1日以来,每天到馆人数都超过1000人。
4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只见纪念馆内聚集了很多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大家向先烈鞠躬、敬献花篮和花圈、瞻仰革命遗物,以此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崇敬之情。
1928年4月9日,时任中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组织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阜阳四九起义,打响了皖北大地上的革命第一枪。尽管这次起义因反动军队的猛烈围剿而失败,魏野畴英勇牺牲,献出了年仅31岁的宝贵生命,然而,这次革命壮举,却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打击了敌人的反革命气焰。更重要的是,魏野畴等先烈建立的红色政权,在皖北大地上点起了革命的燎原之火。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当天,颍泉区法院副院长张丽红带领党员干部来到四九起义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在烈士们的纪念碑前许下了庄严的承诺。
“尽管来过这里多次,但是此次前来更有意义。”张丽红告诉记者,当前阜阳市正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此次革命传统教育,可以使大家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亲身感受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以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革命先烈在这里留下的一草一木,对我们党员干部来说,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站在四九纪念馆内的一棵枣树下,张丽红说,尤其是这棵枣树,让她感触良多。
这棵枣树已近90年树龄,是魏野畴在四九起义前所植。当时有人不解其意,问他为何不栽常见的桑树、槐树,而要栽枣树,魏野畴认为,枣树用阜阳方言念起来很像“早富”,这和党的理念一样,就是希望广大百姓早点富裕起来。
“你看,革命先烈就是穿着这样的衣着,凭着对革命的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才为我们打开了幸福生活的大门。”在革命遗物陈列室,市卫生局机关党委的同志指着一件先烈的遗物说。
这件遗物是参与四九起义的农民赤卫队长时永发同志生前所穿的衣服。四九起义后,由于攻占阜阳城战斗失利,起义队伍撤离城区,转移到阜阳北乡王官集的一支队伍与农民赤卫队会合后,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革命政权——皖北苏维埃政府。新生的红色政权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围剿,在保卫红色政权的浴血奋战中,时永发坚守阵地,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我们应该以革命先烈为镜子,照一照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查一查存在的‘四风\’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市卫生局机关党委的同志们纷纷表示,今后将切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阜阳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作出应有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杨阳)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省文明办日前发出通报,对2013年度全省志愿服务优秀典型和月评等工作进行表彰,阜阳市姜小超等3人(集体、项目)入选年度志愿服务优秀典型,市文明办...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