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7版)
“根据我们的测算,会有40%左右的病人在大医院看不上病。”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表示,该院日门诊量在8000人左右,而“限时限号”后,医院每天只能接待5000人左右。其余的患者必须要去别的医院,或是到基层医疗单位就诊。
而省立医院做过统计,在现在的病人中,大约有30%~40%得的是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这些病伴随终身,但合理控制即可。”许戈良说,由于现在基层医疗单位设备、人员不健全,慢性病患者调整药物、做个检查都往大医院跑,无形中增加了大医院的负担。
在许戈良看来,慢性病的管理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就可以完成。他建议,可以在社区建立完整的慢性病管理中心,为慢性病患者建立电子档案。调整用药时,不需要往大医院跑。大医院的医生可以定期到基层医院帮扶、指导,这样将能分流30%的病人。
□主管单位说
帮扶需要“精准”
“我们让百姓去基层就诊,我们自己去不去?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确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省卫生计生委主任于德志说,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是安徽省医改面临的“最大瓶颈”。
想要突破瓶颈,必须要让城市大医院的医生去基层、去社区。“目前很多大医院都对基层医疗机构有帮扶政策。”于德志说,现在正在谋划,让内科、专科大夫,通过培训成为“全科医生”后,到基层服务。此外,城市医院要向医联体内的基层医院“派医生”,实现对口帮扶。“这种帮扶就需要精准。比如基层医院转出病人排前5位的是什么病,就要有针对性地派医生。”
于德志举例说,阜阳现在正在进行“2240”对口支援项目,城市医院医生到基层去要看两种病,带两个徒弟,独立看40个病人,并且在基层帮扶的经历与医生的职称评定、晋升挂钩。“未来应该让大夫‘下去\’,而不是让病人‘上来\’。”于德志说,这种有序的“下去”还将与医师多点执业相结合,“目前相关配套政策正在制订。”
本组稿件由 本报记者 吴碧琦 叶晓/文 马杨/图
新闻推荐
□检察官手记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