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世中
老阜阳人把“深夜”称为“三更”或“半夜”,对“白天”与“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凡是州、府、治所在的城市都有钟楼、鼓楼。每天早晨起来都是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老阜阳人把一夜分为五更,年三十除夕之夜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的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鼓,所谓的几更天或几鼓天,就是这个意思,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源自这里。
据阜阳北关精忠街的百岁老人鹿品三先生介绍,在明朝,颍州府用击鼓的方式报时。在清朝,颍州府夜晚报时则用打击梆子的方式,击鼓和击梆子报时,所走动的老巷道一为黉学道,二为贡院街北侧的贡院更道。在阜阳大东门西侧的文庙,东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黉学巷,文庙的工友夜晚值班、巡夜就沿着黉学巷自南向北到文庙北侧的明伦巷。再从明伦巷转回头,经黉学巷回到文庙,来回往返走动,一边走一边击打皮鼓或木梆巡夜,颍州府清代乾隆年间兴建的科举考场——贡院,是选拔人才的重地。白天、夜晚都要注意防火防盗、注重安全保护。在贡院考场西侧,特地开辟了一条供夜晚巡夜人员行走的小巷道,名曰:更道。就是贡院工友夜晚巡夜时,击打报时所走的巷道。更道南北走向,三尺宽,1958年卫校建大楼时,老巷道被封闭。
古时候计时,一更天相当于现在的19时到21时(即晚上7点钟到9点钟),二更是21时到23时(夜里9点钟到11点钟);三更是23时到次日凌晨1时(夜晚11点钟到次日凌晨1点钟);四更是凌晨1时到3时;五更是凌晨3时到5时,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刻。所以,《红楼梦》里贾母史老太夫人说:怪道寒浸浸的起来,贾府的元宵节闹到四更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凌晨1点钟到3点钟。可见,贾府的元宵节闹得是非常热闹的。
《红楼梦》在大观园里过元宵节那一回里说:“当下二鼓天,演的是八义观灯”入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演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这里,更、鼓用得十分明显。这是《红楼梦》里的计时习俗。
远的不说,就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科学技术落后,城乡居民很少见到“计时”用的钟表,老阜阳人生活做生意、走亲戚、赶城、赶庙会、上学、求医看病,只靠鼓楼上打午炮。每天中午12点钟,鼓楼上放午炮,老百姓、各住家户才知道是中午12点钟了。
清末民初,阜阳城中心鼓楼平台上有一口大铁钟,城里哪里失火了,鼓楼上就打大铁钟,是报火警的信号,敲打大铁钟通知各地住户,注意防火、救火。1934年,阜阳日报社迁到鼓楼大殿办公,就把火警信号改为报时信号,只要到中午12点钟,就燃放午炮,向城乡人民报告准确的时间。
小学校里由工友持“手拿摇铃”,从各班教室门前经过,报告上、下课的时间,各中学里办公室门前都悬挂小铜钟或小铁钟,由值日老师打铃,凭铃声响,掌握上、下课、作息时间。位于阜阳城文德街上的“阜阳县立中学”利用军号为信号,通知上下课、早操、开大会、大集合、晚自习、就寝、熄灯等事务的具体时间。当时,县立中学的号手吴宝寅高高的个头儿,红堂堂的面庞,身体健壮,从1940年到1948年秋在县中当号手,连续服务近10年时间。
以史为鉴知兴衰,新旧社会两重天。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各种各样的钟、表,国产的、进口的、电子钟、电子表、机械钟、机械表,花色品种、型号、形形色色,为人们的上下班、工作、学习、开会、演出、旅游、走亲访友、学术交流、出国讲学、科研、起居生活计时带来极大的方便。这要得益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新闻推荐
随着农历狗年临近,安徽省阜阳市一些黄金商店内提前购进如“金犬旺福”“金狗旺财”“吉祥金狗”“旺旺”等以狗为题材的千足金摆件,在柜台显要位置“露脸”,精美的制作工艺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目光。图...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