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颍州, 男,笔名“老州”。1982年毕业于阜师院美术学院,现任教于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曾先后进修、访学于中国画研究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著有《老州画集》、《老州的画·山水·花鸟1、2卷》、《老州画竹》、《老州山水画集》、《老州小品图录》、《美在当下—山水卷》、《钢好—老州装置艺术卷一》。
本报记者 郭晓林/文 穆可亮/摄
雪后晴空,处九寒天。在位于阜城清河东路阳光花园小区的胡颍州工作室内,窗外晶莹剔透的冰凌凝结成了冰柱。一杯茶、一支烟,置身于书画围绕的工作室中,胡颍州快人快语,畅谈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精神的追求。
在绘画中追求本真纯粹
胡颍州年逾半百,快60岁的人,话语间流露着随性不羁与虔诚敬畏。上世纪70年代,在娱乐生活匮乏的年代,胡颍州与身边许多同龄人一样,拿起了画笔绘画。“那个年代,没有现在恁么多事可做,有人学了音乐,有人从事画画。”
恢复高考后的几年间,胡颍州凭着一身绘画技艺走进了阜阳师范学院。“1982年毕业就留校任教了。”从教后的胡颍州并未止步,而是选择进京研修,成为中国画院首批进修者。在艺术探索之路上,李可染、张仃、白雪石、何海霞等当代大师,都曾被胡颍州一一拜访,求学问教,并授之于学生。
多年来,工于花鸟山水画的胡颍州,在讲台上传递着思想,在创作中表达着情感,其中都蕴藏着他对社会、文化、哲学的自我思考。在下海捞金大潮躁动的年代,胡颍州课徒的一张画稿,其上是一个骑着大鸟的古人,腾云驾雾,题款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画面中,惊艳的骑鹤营造出古意盎然、格调不凡的气质,而胡颍州意在影射当时社会的俚俗现象。
“不纠结金钱与画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快感。”胡颍州说,凡事不存心,学会忘记,追求本真质朴的东西才是美。在绘画艺术领域,胡颍州秉承初心,不断追寻,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目标。
笔墨当随时代表达流露情感
涉艺40年来,胡颍州在山水花鸟画等内容的创作中,不仅样式面貌一变再变,目光也逐渐投向当下的世俗生活。其中,他创作的上百张生动戏谑的人物小品,一个个小人儿搔首弄姿、交头接耳,无一雷同。在酣畅的笔墨中,恣意流动的情绪,把百态人的神情与内心勾勒尽致。
“笔墨当随时代”,胡颍州说,用传统笔墨表现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不是形式、色彩适应当下,而是画者内心的艺术语言表达要顺应时代。
2013年,胡颍州举办了题为“美在当下”的画展,《都市星空》、《岁月千载》、《迎面吹来大海的风》等系列作品,用富有柔性的、弹性的线条描画出山、水、人、物,用单色的笔墨、多彩的混合流淌出他的内心世界,承载着胡颍州对人生、对自然的情怀。“艺术是很难解释说明的,它是情感的随物赋形,自然流露。”在胡颍州看来,艺术没有好坏高下之分,只有真诚的表达才能打动人。
“一幅作品要表达什么,思考的层次,表达的艺术是否恰如其分,是否触动人心,这都离不开几十年如一日对传统笔墨的敬畏、手不离笔的技艺修炼、对人情世故的用心体察。”胡颍州的朋友在评价他时如是说,这些年,胡颍州一直在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媒介来表达自己,方式、角度、题材一直在变。
坚守艺术本真创新表现形式
2016年,胡颍州的一次尝试,突破了他原先艺术创作的边界。“当时,是参与一家废弃工厂的改造项目,筹建阜阳558文化创意产业园,用工厂老旧机器设备上拆卸下来的钢铁,进行艺术加工。”
“英雄交响曲”、“三个男人的故事”、“MH370之谜”、“泄密”……50余款造型奇特的装置艺术作品,通过切、焊等再创作方式,变废为宝,实现了创意与“废旧钢铁”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旧物改造后的新风采。胡颍州说,作品创作之初,并没有刻意要改造成什么形状,而是“随形赋意”,根据废铁大致的形状轮廓加工改造,结合自己对艺术结构的理解,进行相应的文字注释。
无论是用笔墨还是废铁,胡颍州在创作中都融入了自己对社会对自然的思考,在作品中赋予时代的内涵。谈及利用废铁创作装置艺术,胡颍州说:“整个创作过程都充满敬畏之心,每一个小部件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废铁改造后也能有艺术鉴赏价值,这样人们才能被艺术的魅力所感染。”
“艺术之境近在咫尺。”采访中,胡颍州引经据典,融合自己的艺术理解,深入浅出地道出自己对艺术创作的坚守与创新。“激活艺术创作需要多思考,这样才能创新表现空间,丰富艺术语言的表达内容。”
新闻推荐
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阜阳籍中科院院士韩斌作为“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研究项目的第二完成人,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图...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