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戚武奇 耿金才 方向阳
对于颍东区袁寨镇临颍村弯坑自然庄73岁的村民肖庆珍来说,她的全部晚年生活只认准一件事,就是全心全意侍奉好百岁的公公王超贤,让他颐养天年,安享晚年。
在临颍村的乡间小路上,午后的暖阳洒满农家小院,总能看到头发花白的肖庆珍老人陪着银发婆娑的王超贤老人,他们或静坐,或养神,或交流,或伸伸手脚……像这样平淡的生活,一晃就过去十多年。
当肖庆珍自己也变成了古稀老人,公公王超贤已成了百岁人瑞。乡里乡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肖庆珍照顾公公的点点滴滴,就像装订起来的画册,瞬间能定格成一道道风景,烙印在村民的记忆深处。
家庭变故
王超贤是临颍村弯坑自然庄一位厚道老实的农民,膝下育有两儿一女,随着大儿子结婚生子,闺女出嫁他村,小儿子单独生活,原本一个大家庭,变成了相对独立的4个小家庭。对农村家庭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就这样继续着、轮转着。王超贤老两口也习惯了与子女分开单过的生活。
然而,生活中总会有变故。王超贤也不例外。他50多岁的时候,小儿子因病去世;66岁时,老伴也离他而去;88岁时,大儿子也离世了。
老伴故去后,坚强的王超贤坚持一个人单独生活了22年。大儿子也经常来看望他,儿媳肖庆珍有4个儿子要照看,隔三差五地也过来嘘寒问暖。那段时间,老人的健康状况还好。
突然间,大儿子也走了,王超贤的精神世界也塌了,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经常生病,生活无法自理。还没有从丈夫离去的悲痛中走出来的肖庆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以前有丈夫早晚照顾公公,自己当个帮手,现在完全改变了,就得独自面对这个现实,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公公的责任,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尽到做儿媳的孝道。这一年,肖庆珍已经61岁了。
合锅吃饭
照顾好老人,首先要解决好吃饭问题。自从成家育子后,肖庆珍夫妻俩另起炉灶生活了40多年,现在要照顾好公公的饮食起居,就得把公公接过来合锅吃饭。在一个锅里盛饭吃,这对双方来说都不习惯。
经过肖庆珍的耐心劝说,公公终于答应了。
早晨先烫一碗黑芝麻糊,再盛碗稀饭加一个馍,中午一碗水饺或者面条,晚上一碗鸡蛋汤和一个馍,公公的一日三餐被安排得有条有理。吃腻了,肖庆珍就变着花样改善公公的伙食。此外,肖庆珍每天还要搀扶公公遛弯、晒太阳,定期带他到村卫生室检查身体,公公的衣服脏了,肖庆珍常换常洗。最让公公感动的是,每天儿媳妇还帮他洗脚,寒来暑往天天如此,在肖庆珍的精心照顾下,公公的精神逐渐平稳下来,身体也得到了恢复,话也多了起来,逢人便夸,自己有个好儿媳,是上辈子修来的福。
悉心照料
2016年秋天的一天,公公得病了,疼痛难忍,哀声不绝。肖庆珍立即骑上三轮车把公公送到医院,经诊断为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所致。医生就给他装上了导尿管,小便排出来后,症状逐渐消失了,人也舒服了。
公公有病后,肖庆珍警觉起来,搬来一个躺椅,半卧半躺在公公床前两三米的地方,陪护在公公身边,以防万一。一天夜里,年迈的公公要翻身起床,一不小心,噗通一声栽倒在地,刚入睡的肖庆珍被惊醒了。看到公公躺在地上,双眼紧闭,导尿管也甩掉在身旁,她连声喊道:“爹呀!爹呀!”,一看没了反应,可是吓坏了。肖庆珍又连喊了几声,这时,缓过劲来的公公才微微睁开双眼,示意了一下。肖庆珍明白了公公的意思,情急之下也顾不上许多,连忙帮助公公扶好导尿管,接了一袋子尿。
“爹呀,下次起床,先叫我一声。”听到儿媳的话语,公公悲喜交加,声泪俱下。“悲得是身边无儿无女照顾,喜得是儿媳就是亲闺女。”
去年春天,行动不便的公公突患痢疾,急性腹泻,大便沾了一裤子一被子。肖庆珍急忙递药送水,换衣换被,还给公公充上热水袋,焐焐肚子,暖暖胃。安顿好公公睡下后,已是半夜时分,她又忙着清洗换下来的衣被,刺鼻难闻的气味,熏得肖庆珍直干呕,把多年没犯的老胃病给刺激犯了,疼痛难忍,即使这样,70多岁的肖庆珍还是咬牙坚持,洗完搭好衣被的时候已是一天一夜没合眼了。
真实的生活,往往让人无从选择,也无法放弃。淳朴的肖庆珍在抚养子女与赡养老人之间,转换着人生的角色,散发出来的孝道力量,如酒醇香。
新闻推荐
一期建筑主体工程全部完工,二期项目计划280天内建成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年内交付使用
本报讯(记者冯启俊通讯员张文雪)1月16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二期项目正式开工。记者了解到,随着下半年二期项目完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年内将交付使用,1.5万名学生明年可搬入新校区。阜阳职业技术学...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