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真子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元宵节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到了晚上,人们会出来赏花灯、猜灯谜,所以元宵节又名“灯节”。现在的花灯,大多是由各种新材质做的,而过去,却是用纸做的。如今,在阜城,坚守着传统手工制灯技艺的手艺人已经不多了,年近九旬的王传五便是其中之一。
儿时跟父亲学得手艺
来到万和花园小区王传五老人的家中,记者看到面积不大的客厅里尽是各色花灯:荷花灯、兔儿灯、龙灯、宫灯……它们大小不同,形态各异。
王传五做花灯的手艺是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玩具,父亲就会用纸、竹条扎花灯给孩子们玩。因为觉着制作过程很有趣,王传五总喜欢站在一边观看、打下手。渐渐地,他也就学会了。
“父亲也不是专门做灯的手艺人,只是喜欢,跟别人学的。”王传五说,每年春节前,父亲都要提前做好几十盏灯,然后拿到街上去卖。“别人做的灯,一盏卖五六块钱,而父亲做的,一盏可以卖到一二十块。因为父亲做的灯更为精巧。”
王传五说,元宵节花灯的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而他做的花灯,既有传统的图样,也有自己的创新。他做了一个两只公羊抵角的花灯,旁边还有一只猴子在为它们当裁判,只要拉动绳子,公羊就会奋力抵角,而猴子也可以顺着竹竿上下攀爬。“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制作传统花灯耗时耗力
在王传五制作的这些花灯中,最引人注意的要数一个形似城楼的两层大花灯了,下层是长方体,上层则类似于宫灯。通上电后,下层灯体出现鱼、虾、龙的图案,而上层灯体则是三国人物刘、关、张的图案,它们不停地旋转、变化着。“这是走马灯,过去是靠蜡烛燃烧后的热气来带动,我给它改良了,用的是小电机。”
这种走马灯算得上是制作比较复杂的花灯了,王传五要花上三四个月时间才能做好,所以做的也不多。而即便是相对简单的花灯,如荷花灯,也得一两个月。和别人不同的是,为了降低成本,也为了取材方便,王传五制作花灯所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回收来的废料。“塑料袋颜色很多,裁剪一下就可以用。别人家里或者工地上不用的竹竿,可以劈成竹条,做花灯的骨架。”做灯体所用的纸,也是王传五用买来的宣纸自己染色。一切准备就绪,老人便开始了花灯的制作。用竹条扎成花灯的造型,裁纸画图制作灯面,再将灯面糊在灯体上,关键处要用铁丝加固,最后还要穿电线灯泡、绑上挂绳……算下来至少也需要十余道工序。
虽然也有人提出想要购买王传五做的花灯,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毕竟不是专业做花灯的手艺人,只是有这样一个兴趣罢了。退休前,王传五在邮电局工作,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和精力,所以一直没有做花灯,退休之后,才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如今也做了三四十盏花灯了,年头最久的已有20多年。“我做的灯,本身的材料成本不高,但毕竟耗时耗力,这个成本是没法算的。所以,咱也不卖,就拿出去给大家瞧。”王传五有些无奈地说,做传统的花灯不赚钱,并且一年之中也只能在元宵节前后人们才会买,愿意学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希望将这门手艺传下去
王传五从小在阜城老北关长大,对于过去老阜阳人过元宵节的热闹,他至今印象深刻:“以前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老北关那边各家各户都会挂花灯,整条街都是亮堂堂的,很多人家还会买盏小纸灯给孩子玩。街上,有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还有抬肘阁的,男女老少都出来看。”
现在元宵节,大街小巷虽然也有卖花灯的,但大多是用各种新材料做成的电子灯,传统纸质花灯很难见到。春节期间,王传五也在家人的陪伴下逛过阜城的一些灯展,那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出绚丽灯光的花灯,让老人连连称赞。“现在新的,和过去旧的,没法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各有千秋。别人用科技手段做的灯,我是做不来的,但我用老手艺做的灯,他们也做不来。”
每年元宵节当天,王传五都会把自己做的这些花灯挂在院子里,供街坊邻居参观,并且已经坚持了十余年。“来的人也挺多,也挺热闹的。”然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王传五明显感觉到举办这样的小型灯展,已有些力不从心。“得让孙子把电线都扯到院子里,没有他帮忙,我自己已经干不了了。”视力变差、手指也不如以前灵活,近两年,王传五做花灯耗时更长了,数量也少了,他最希望的还是能将这门手艺传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雪洁文/摄“快想想,顶破天,是打一什么字?”“夫。”“对了,再猜对一个,就有小礼品了。”“这个我知道,固若金汤打一地猜对灯谜的孩子们高兴地领到了奖品。名,就是保定。”3月2日上午,在阜城文...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