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阜阳市委政研室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工业经济则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始终是阜阳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推进“五大专项行动”的重头戏。近年来,颍泉区紧紧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积极抢抓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精准发力,重点突出智能制造这个主攻点,统筹做好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产业、激发新动能的文章,切实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全区工业经济呈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实现质的飞跃,正在成为阜阳乃至皖北地区创新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思想大解放带来思路大转变
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新常态,转型升级既是工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对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考验。唯有在思想上先行一步,勇于变革、善于创新,才能抓住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优势。颍泉区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理念中开创了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一是敢想敢干,打开思想的引擎。过去的颍泉区,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层次低,发展速度缓慢,曾长期徘徊在全市的末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针对这种现状,颍泉区委区政府认识到,如果不能突破旧观念的束缚,打破老路径的依赖,以非常之策走非常之路,转型升级就无从谈起。基于此,近年来,颍泉区始终把工业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兴区之源,切实增强持之以恒抓工业的定力,千方百计补齐工业这一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扎实推进“五大专项行动”之后,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勇于“站在高处看颍泉”,敢于抢占发展制高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主动争取、敢闯敢试,在全区上下营造出了加快工业发展、推进转型升级的浓厚氛围。
二是量体裁衣,找准转型的航向。转型是压力,更是机遇。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迅速有效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由此引发了全区上下的思考,干部群众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找对策,努力寻求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014年,阜阳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成功落户颍泉,该区迅速抓住有利契机,依托这一科技孵化器,引进培育了一批互联网、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端产业,形成了“颍泉智造”的雏形。2016年初,该区结合自身实际,初步确定了以无人机和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业为突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发展思路,推动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2017年,随着智能制造业快速发展,颍泉区不失时机地将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列为“双轮驱动”战略的1号工程,按照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思路,延伸到相关配套产业,致力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三是说干就干,启动发展的巨轮。思想统一了,目标确定了,路径明晰了,关键就是要“干”。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该区成立工业转型升级推进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动员会、推进会、调度会,推动全区上下立说立行、说干就干,迅速推进转型发展。特别是通过举办“网友看颍泉之工业转型升级和全民招商专项行动”,邀请全市网络媒体达人实地考察工业发展成果,有效展示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广阔前景,更加坚定了全区上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助推工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出台了《颍泉区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方案》、《颍泉区关于促进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扶持办法》、《颍泉区农用无人机植保补贴方案》等文件,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汇聚,最大程度凝聚起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智能大智造引领工业大转型
“人工智能”是当前产业发展的热词,以智能制造破题,变“制造”为“智造”,是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工业4.0”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颍泉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让产业插上“智能”的翅膀,加快推动“颍泉制造”向“颍泉智造”持续转变。
一是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是产业的载体,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颍泉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龙头工程,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大力引进一批智能制造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牢牢抓住工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权。2016年以来,该区共签约项目413个,协议总投资449.19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00个,总投资152.05亿元,实际到位25.91亿元;累计开工建设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3个、完成投资21.72亿元,建成投产25个。正是这些好项目、大项目的不断落地,为工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是培育新型企业主体。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和投资主体,是转型升级的原动力和内驱力之所在。该区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瞄准优秀的企业集团,重点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和产品市场单打冠军。目前,颍泉区已集聚无锡汉和、沈阳新松、北京海鹰、深圳加西亚等智能制造产业企业28家。其中,以从事高品质亚克力板材研发、生产、销售为主的安徽锦臣兴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年可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3.5万吨、板材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安徽世阳光电有限公司建成百级、千级洁净无尘车间,投入使用生产线6条,规划新上生产线20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8亿元;占地40.4亩的安徽普华灵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每年可实现产值1亿元。同时,针对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的问题,积极搭建孵化平台,大力扶持创新创业,推动小企业由“散”到“聚”,实现“聚变”。目前,中原石材城一期已集中入驻石材类小微企业260家、年产值达12亿元,佳海产业新城一期入驻各类小微企业126家。
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工业转型升级不仅要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也要做好“有中生新”的文章。智能制造不仅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水平,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也可以推动产品创新,发展新型业态,为传统产业提供崭新动能。颍泉区坚持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重点,深入推进“百亿投资、百亿技改”工程,加大正向引导和逆向倒逼力度,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渗透融合。区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技改投资4.7亿元,专门奖励发展较好、技术升级步伐快的工业企业。2017年,首批25个项目完成技改投入7.8亿元、增长75.6%,增幅全市第一,奖补申亚农牧、和鸿电器等31家企业技改资金1260万元。全民大招商助力产业大发展
作为欠发达地区,自身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要素都较为缺乏,仅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转型升级是不够的,必须抓好招商、用好外力,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颍泉区牢牢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牛鼻子,咬定青山不放松、风吹雨打不动摇,奏响全民招商最强音,通过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带动智能制造的大发展。
一是坚持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并重。过去的招商,往往存在“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现象,招来了企业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现在,颍泉区紧紧围绕“智能制造”,对照产业门类,分别列出行业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名单,加强分析研判,找准结合点、撬动点,有针对性开展招商。特别是锁定深圳、广东、上海等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地区,大力开展驻点招商、精准招商,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旗舰型企业。该区引进的锦臣兴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亚克力板材标准的制定者;沈阳新松机器人的智能产品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准;世阳光电有限公司生产的柔性AMOLED被称为下一代显示技术,是苹果、华为、三星等公司最大的配套企业;佳康科技生产的注塑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对高铁承重件的生产垄断。
二是坚持以商招商与产业招商并举。与以往传统的招商模式不同,颍泉区在招商中,善于借助现有企业自身的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进行招商,不断延长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该区重点围绕“芯、屏、线、注塑”等智能制造上下游产业,加快建链、延链、补链,着力打造产业集聚集群效应。在“线”方面,引进的东莞欧星实业利用过渡厂房,生产数据线、耳机线、智能终端线缆等,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在“注塑”方面,引进的昆山康菲科技,提供行业领先的完整热流道系统和温度控制器,打造全省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商。在“减速器”方面,积极与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沟通洽谈,争取设立阜阳分公司,其生产的减速器市场占有率超过50%,是新松、埃夫特等企业最大的减速器供应商。
三是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并行。俗话说,栽下梧桐树,方能引来金凤凰。颍泉区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和智能制造的主舞台,依托现有的阜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园区和城乡统筹试验区,加快扩容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实行错位发展,提升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特别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退二进三”,将清理出来的闲置低效厂房作为过渡性厂房,提供给新落地的企业使用,真正让企业拎包入驻、轻装上阵。2016年以来,先后清退整合闲置低效用地企业10家、盘活土地500余亩,为无锡汉和、智趣机器人、高科新农等12家企业提供过渡性厂房5.3万平方米。同时,依托无人机、机器人等产业“巨头”,量身打造了以“三园三中心”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引凤筑巢。“三园”,即占地2000亩的新松机器人产业园、1000亩的无人机产业园、1000亩的智能家居产业园;“三中心”,即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智能制造展示中心、智能科教中心。其中,新松机器人产业园、无人机产业园已开工建设,签约深圳加西亚、普华灵动等智能制造企业28家,建成投产11家。 效能大提升营造服务大环境 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也是开展智能制造、推动转型升级的无形资本。近年来,颍泉区以群众满意、客商满意、企业满意为最高标准,扎实推进服务环境建设,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用软环境营造新氛围,不断凝聚发展的硬实力。
一是理顺各种关系,优化办事流程。为避免“盖章跑断腿,办事(破嘴”的现象出现,颍泉区坚持从自身建设寻求突破口,向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开刀,出重拳、动真格,从源头上为智能制造项目的加快落地开“绿灯”。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外来投资者服务中心、工业项目并联审批服务中心窗口,建立招商引资项目预审、会审机制,2016年以来会审项目45个、协议总投资148.49亿元。特别是针对智能制造产业,在全市率先实行企业备案项目网上平台办理,取消纸质申请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料,实现了网上受理、在线办结。办理程序的简洁、公开、透明,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赢得了一致盛赞。
二是整合各方力量,提升服务效率。针对智能制造的重点项目,该区实行“五个一”服务模式,即一个项目,明确一名区级领导牵头,组建一个专班,建立一个微信群,实现“一条龙”服务。特别是实行领导包保制度,区级领导干部分别包保一项重点工程,主动深入一线,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现场了解企业的所思所需所求,为项目建设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在汤臣亚克力项目落地时,由项目牵头单位全程领办代办,前期程序并联办理,创造了3个月完成洽谈、签约、建设的“汤臣速度”。在康菲科技的引进中,2017年4月洽谈,5月正式签约,实现了当年洽谈、当年签约落地、当年投产。
三是完善各类政策,强化支撑保障。按照“转型升级一定要有好的政策”要求,及时在智能制造的产业链上布置政策链,先后出台了《颍泉区鼓励外来投资扶持办法》、《关于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文件,从薪酬待遇、成果奖励、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智能”人才和投资者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随着新松机器人、大疆无人机等高新技术企业的落户,其高层次研发创新团队也开始在颍泉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实现了既抢占“高端”、又抢占“高人”的双赢。同时,设立8000万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委托上海天赋动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行,支持智能制造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工业转型升级,既是破解工业发展难题、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经济实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颍泉区以工业转型升级为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围绕智能制造唱响转型升级“重头戏”的生动实践,对于加快全市工业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和广泛借鉴。
启示一:必须充分解放思想,敢于闯出新路。解放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工业发展更离不开思想解放。面对基础较差的不利形势,颍泉区并没有退缩,也没有观望,而是在解放思想中破解压力、冲破束缚,积极融入时代大潮,敢于“跳一跳摘桃子”,抢占产业发展的“高地”和“风口”,实现了传统产业“有中生新”和智能制造产业“无中生有”。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要想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首先要缩小思想和观念上的差距。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必须拿起解放思想这把“金钥匙”,勇于打破惯性思维和传统路径依赖,敢想敢干、敢闯敢试,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助推经济的大发展。
启示二: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找准发展定位。把握趋势才能创造优势,找准定位才能有的放矢。颍泉区很好地把握了这个规律,立足自身实际,注重差异化发展,把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产业作为重要引擎,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三园三中心”智能产业基地,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由此可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在认清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打造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转型跨越之路。
启示三:必须突出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含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今时代,谁能下好创新的“先手棋”,谁就能赢得主动权。在转型升级的路上,颍泉区始终坚持走创新之路,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制造”变“智造”的华丽转身。这充分说明,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程度释放全社会创新潜力,推动由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不断引领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
启示四:必须善于借助外力,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任务。颍泉区牢牢抓住招商引资的牛鼻子,大力推进全民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一大批投资规模大、质量效益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纷纷落地。实践证明,招商引资的力度有多大、质量有多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有多快。这就启示我们,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任务”的理念,瞄准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主动对接、精准招引,大招商、招大商,持续不断引入金凤凰。
启示五:必须优化发展环境,厚植政策优势。优化营商环境是转型发展的生命线和推动力。颍泉区正是抓住了这个关键,建立“五个一”服务机制,完善产业扶持、人才支持政策,为企业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形成了“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的良性互动。由此可见,环境和产业同等重要,“软环境”还须“硬建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行“企业服务110”、“一站式服务”等模式,倾力营造亲商重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环境,真正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执笔:王文斌 汪辉 周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任秉文)5月4日,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劲松在阜阳分会场参加会议。全省会议要求,各地要切实增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