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鸡”是阜阳街头巷尾常见的一种小吃,而经营这种小吃的人多为回族人。
“粉鸡”的做法并不复杂,鸡肉改刀成条状,加红薯粉、鸡蛋清搅拌均匀,并反复揉搓,摔打,直到鸡肉与淀粉充分粘合。后开水下锅,凉水冷镇,最后用熬制好的鸡汤烩制。“粉鸡”口感润滑,鸡汤清香扑鼻。一句话,“粉鸡”是一道“摔”出来的美味。
“粉鸡”作为阜阳东关回族一种风味小吃,最具民族特色。据东关回族老人讲,回族人做“粉鸡”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粉鸡”一直是回族节日、婚礼、待客、家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东关街口虽然没有今天的小吃品种众多,但“粉鸡”始终都有。那个时候,卖“粉鸡”没有固定的摊位,而会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出现在东关街口。记忆中,家住太平巷北头有一海姓人家,经常担着一副挑子摆在街口的路边。过去,卖“粉鸡”的多是挑子,前头下方放置有小炭炉,上方置长方形木板,木板中间开一圆口,圆口下面放一口铁锅盛“粉鸡”。挑子的后头放一竹编篮子,主要放置杂物用品。长方形木板上一头放几个青花瓷浅口碗,另一头放几样诸如香菜、蒜黄、荆芥,用来点缀增味。
那时,一碗“粉鸡”好像是五毛钱,但尽管物价很低,能经常吃上一碗“粉鸡”的人家也不是很多。每一次路过“粉鸡”挑子的时候,只要掀开锅盖,都会闻到一股鸡肉特有的鲜香,让你馋得直流口水。偶尔吃上一碗,那包裹着红薯淀粉的“粉鸡”,灰黑发亮,口感润滑无比,清香扑鼻的鸡汤上漂着几片翠绿的香菜,真的是吃了还想吃,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叫意犹未尽也不为过。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渐繁荣,更多的东关回族人开始走向老街,把自家的“粉鸡”搬到街口,让更多的阜阳人随时可以品尝到这道风味独特的回族小吃。如今,在东关,无论是早市摊点,还是夜市排挡,一碗“粉鸡”的清香,无时不在召唤着从四面八方而来的食客,感受“粉鸡”美味的魅力。
一个地方,一份味道,一种文化,一段情节。以前,我只知道东关“粉鸡”味美,却不知道一碗“粉鸡”,因出自回族人之手而变得独具特色。一碗“粉鸡”的味道,也许不在灯火辉煌的大雅之堂,但是却一直飘散在东关老街口。
颍州晚报通讯员 张杰 文/摄
新闻推荐
核心提示来自于北京,毕业于北大,在阜阳教了一辈子书……这是80岁老人宝洛日的经历。而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他依然没闲着,除...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