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有一点点办法,当时也不会把他丢在外面呀……”说起58年前在逃荒中把大儿子李新友丢在异乡的事情,今年90高龄的刘凤英很是自责,说到伤心处竟失声痛哭起来。“这几十年来,我白天想他,晚上还会梦到他。梦到他的时候,我会抱着他哭……”
逃荒中丢了大儿子
刘凤英是阜阳市颍州区人。1960年,为了躲饥荒,她和老伴李德胜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河南淮滨讨生活。因为人生地不熟,加之当地灾情也很重,无奈之下,刘凤英和老伴李德胜只好带着两个儿子返回家乡。
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他们走到河南淮滨北边一个叫“老栏”的地方时,大儿子李新友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她只好和老伴带着小儿子,一步一歪地往家赶。“当时要是有一点点办法,也会把他带回来,毕竟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呀!”据介绍,当时李新友只有12岁,在家读过几年书。
老人说,到了1968年的时候,老伴李德胜和两个亲戚一起去找到大儿子。虽然也找到了,但因种种原因,最终李新友没有随他们一起回来。
那次回家后,丈夫李德胜常常把自己关在屋里。“没过多久,就上吊死了。”刘凤英老人说,她也感觉内心愧疚,老伴去世时,她的大女儿不到10岁,最小的三女儿还不会走路。就这样,刘凤英拉扯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一路艰辛地走了过来。
如今期盼见他一面
说起母亲刘凤英的人生经历,大女儿李新芳哭着说,母亲这一辈子真的是太苦、太难了……“家中的苦活重活都是她一个做。每次累了、苦了,她都说,要是我大哥能回来就好了。”
2009年,成家立业的李新芳按照父亲留下的信息,和几个亲戚一起又踏上河南淮滨寻亲之路。“到了老栏后,跟当地人打听到了大哥的信息,也找到了他的家。”李新芳说,当他们赶到时发现,大哥家已人去楼空。后来得知,大哥一家人已经全部到浙江南浔打工去了。刘凤英老人得知情况后,难过得哭了。
据李新芳介绍,母亲刘凤英的身体还好,平时吃饭都是由她和几家亲戚照料。“村里面想让她去敬老院,她不肯。几家亲戚要接她一起住,她也不肯。她说她担心离开了,大哥回来就找不到家了。”
去年,李新芳和亲戚们花了4万块钱给她新建了两间房子。“每年政府还给她几千块钱的补助,所以生活上没有什么困难。”李新芳说,母亲刘凤英年龄大了,每天都念叨着大哥李新友。
“大哥,如果你能看到,希望能在母亲有生之年回来一趟,与母亲见上一面。母亲想你,家里的亲人都在想你。”李新芳说。傅快拍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王振宇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忙碌的工作节奏,让我们来不及看一眼爱情……也许我们近在咫尺,却背道而驰……也许我们命中注定,却擦肩而过……上周末,由阜阳...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