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颍上新闻 > 正文

特色作物四季鲜

来源:阜阳日报 2013-07-05 21:21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关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系列报道之结构篇

临泉县姜寨镇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成立了红樱桃、葡萄等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打造高效经济作物基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图为该镇王楼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园。

本报通讯员 孙建新 摄

本报记者 冯启俊 邓翔

正值蔬菜瓜果飘香时节,全市各地各类瓜果蔬菜接连丰收。半截楼西瓜、会龙辣椒、太和樱桃、界首马铃薯……一批特色农产品不仅让市民大饱口福,也进一步叫响了阜阳市特色农业品牌。近日,记者深入部分蔬菜瓜果专业乡镇、村,实地探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之路。

特色农产品花开满园,一批规模高效种植基地初步形成

   钢构大棚内,大片奶白色的菊花含苞待放,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棚外,许多人正在紧张地修剪、捆扎。不一会,上万枝菊花便被装进运输车辆。这是记者日前在春江花卉基地看到的一幕。

春江花卉基地位于颍泉区中市街道办事处王府营村,占地526亩,是目前全市单体规模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昨天发出去26箱,有4万多枝,每枝售价1.1元。”春江花卉基地负责人王一涯边指挥工人采摘,边向记者介绍说,采摘后的菊花,将乘飞机销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末,王一涯就开始在阜城开花店。经过十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花卉种植技术。去年初,他投资1.2亿元建了这个基地,“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

记者在现场感受到,“农业”在此已甩掉了过去满身泥土的形象。用王一涯的话说,就是“运用现代栽培技术的科技农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农业”、“注重品牌效益的品牌农业”。

“基地引进的是最先进的温室大棚,棚顶采用可以吸收太阳热能的特殊材料,内部安装灌溉系统和气候控制系统,能够智能调节温室内的温度、光照、水分,以控制花期,是全国第二家采用智能化远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花卉基地……”王一涯滔滔不绝地告诉记者,他的计划是,打造在全国范围内有话语权的顶级花卉供销企业,让春江花卉的鲜花在全国各地绽放。

“近年来,各地立足本地优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很多种植花卉、蔬菜、水果的特色专业乡镇、村。”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闻集草莓、会龙辣椒、半截楼西瓜、太和樱桃、临泉蔬菜、颍泉花卉等,在本地乃至更广阔的市场上打响了品牌。

以蔬菜为例,近两年全市种植面积明显增加。2012年,全市播种面积200万亩,产量475万吨,同比均增长3%。其中,设施栽培面积53万亩,产量210万吨,同比分别增加8.6%、14.7%,播种面积、产量指标稳居全省各市第一。

调结构、促增收,全市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优质小麦、玉米,无公害大青茄、青椒、马铃薯、草莓,出口创汇的桔梗、柳编,工厂化生产的蘑菇等规模种植基地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已培育特色专业村116个,其中亿元村20个。阜南县黄岗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颍上县被命名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大棚里涌现“新兴产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说起临泉县范兴集乡,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甘甜可口的半截楼西瓜。不过记者近日到该乡采访时,乡里的负责同志却带我们看了新兴的产业。

踏进范兴集乡刘庄村,只见连片的温室大棚一排排铺开,场面蔚为壮观。“这一片有490个大棚,占地3400亩。”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戴修军告诉记者,午收期间,其他地方为禁烧秸秆头痛,刘庄村根本不用担心,“全村5600亩地,一大半都种上了蔬菜。”

弯腰进入一个大棚,碧绿的藤叶攀到了棚顶,藤枝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圣女果,戴修军随手摘了一个送进嘴里。“我们村的蔬菜不打农药、不上化肥,摘下来就能吃,很受市场欢迎。”戴修军说,前阶段,圣女果批发价是3元一斤,现在降到2元,一个大棚一季可产1.5-2万斤,可收入四五万元。

29岁的小伙子李鹏程正在自家大棚里忙着采摘苦瓜和圣女果。去年,在外跑了七八年车的他回到家乡,投资30万元建了两个大棚。“效益不错,年初的一茬黄瓜已经卖了六七万块钱,套种的苦瓜又带来几万元收入,现在圣女果也开始采摘了。”李鹏程笑着说,种地的收入比搞运输多多了。

据了解,范兴集乡最著名的是半截楼西瓜,但由于西瓜不能重茬,学会了技术的农民就摸索着种反季节蔬菜,逐渐闯出了名声。“全乡4万亩地,种植西瓜、大棚蔬菜的有2万亩。”范兴集乡乡长刘群告诉记者,乡里的蔬菜瓜果远销到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作了很大贡献。

近年来,在一些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宏观环境下,农产品销售难和农民增收难成为突出矛盾。“我们对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作过研究,他们的主要收入并不是在工厂务工,反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市农委总农艺师杨庆芳说,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调整农业结构、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是重要出路。

在稳定粮食生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的基础上,全市各地立足市场探索了不少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市农委农业科科长李如林说,围绕市场需要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瞄准的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目的就是促进农民增收。

在临泉县高塘乡,记者看到,种植蔬菜、生姜、西瓜、葡萄等经济作物的田地一块接着一块。“全乡5万多亩耕地中,有2万亩种植了经济作物。”高塘乡党委书记葛飞告诉记者,据他们粗略估算,目前,结构调整后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能只在种植面积上做“加减法”,更重要的是在转化加工和流通领域做文章

   春季一望无际的麦田,秋季遍布田间的玉米稻谷,依然是阜阳农业的最大景色。尽管近两年结构调整调出了不少亮点,但从整体上看,全市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仍然偏少,而且缺乏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效经济作物,阜城蔬菜市场仍有70%依靠外地调运。

为什么更多的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种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呢?“建棚动辄三四万甚至十来万,前期投入太大,很多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临泉县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雷分析说。宋雷多年在山东学种蔬菜,去年回乡创办兄弟合作社,计划按照山东的模式,引领农民种蔬果。但受资金限制,加入合作社的80多家农户,多数只能先建设成本较低的水泥柱棚。

“建温室大棚花了30多万,自己的积蓄全拿了出来,还从银行贷了10万元,现在光利息一年就要1万。”范兴集乡蔬菜种植户李鹏程说,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问题。

阜阳市有些特色农产品,虽经多年发展但仍止步于小打小闹,没有做大规模。梳理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些农产品几乎都有过滞销的遭遇,这与阜阳市深加工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也有关系,一旦价格下跌销售不畅,有些地方的萝卜、青茄、白菜甚至烂在了地头。

这种现象,也曾出现在被称为“辣椒之乡”的阜南县会龙镇。椒农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因为销售渠道有限,他们辛苦种植的辣椒却因找不到市场而亏本销售,特别是1998年和2003年两次大的价格波动,种植户们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几分钱一斤都卖不掉。

十多年走下来,会龙人坚强地挺了过来。如今,他们通过实行统一管理、科学施肥、精选良种、合理轮作等,建起了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提高了产量质量。同时,当地注重培育以“会龙”、“集辰”为代表的绿色蔬菜品牌,发展了1300多名经纪人,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将辣椒销售到广东、上海、武汉、西安等60多个大中城市。椒农们再也不用因找不到市场而大打价格战了。

“菜农种菜,最怕菜价大起大落:涨时似一窝蜂‘追涨\’扩种、跌时又跟风‘杀跌\’罢园,很容易造成菜价的恶性循环。”市农委专家分析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能只在种植面积上做‘加减法\’,更重要的是在转化加工和流通领域做文章。”

会龙辣椒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创建品牌、解决流通问题,附加值就高,上了规模才能带动基础设施和产业标准化建设。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了生态、绿色的高度,为此必须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这也不是“小打小闹”可以做到的。

在更高层次上,则需要以品牌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专业化基地生产。“只有实现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才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专家提出,整合各类基地,完善产业布局,推进标准化生产,才能推动特色农产品不断做大做强,农业结构调整才能提质增效。

新闻推荐

通讯员徐东升余小虎笔者近日从颍上县科协获悉该

本报讯 (通讯员 徐东升 余小虎)笔者近日从颍上县科协获悉,该县黄桥镇长毛兔养殖专业协会荣获“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全国先进协会。据悉,“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由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实施...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竹海人家龙王庙2013-07-15 11:14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特色作物四季鲜)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