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工作既轻松,又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还能兼顾农活。”8月28日,记者见到刘云时,她正在村“留守妇女阳光家园”里忙着制作树脂干花。
刘云是颍东区杨楼孜镇王小庄村人。王小庄村是口孜东矿所在地,因煤矿建设新增家庭3000多户。为解决村内留守妇女及矿工家属就业等问题,近年来,该村积极创建“留守妇女阳光家园”,为大家寻找就业好项目。
“今年5月,我们带领村里部分留守妇女到颍上县及浙江义乌、淮南凤台等地考察,寻找项目,最终选择了山东一家企业的树脂干花加工制作项目。这种树脂干花是一种环保、能净化空气的手工艺装饰品。”据王小庄村支部书记李宝介绍,看中这个项目还有一个原因,由于该企业实施“零风险”加工模式,双方签订加工合同后,企业会把原材料邮寄过来,留守妇女只需按要求制作,多劳多得。
据了解,树脂干花加工项目刚引进王小庄村时,很多人由于没有接触过、嫌麻烦,都不愿意参与。为此,李宝就带着已提前学会加工技术的妇女挨家挨户宣传、动员,传授技术,最后,有近百人参与到加工队伍中来。“制作一支干花可挣加工费1.5元,手快的一天能制作50支,慢的也能制作20多支,企业按时付款,收入相当可观。”李宝说。
在王小庄村“留守妇女阳光家园”加工点,除了刘云这样的本村留守妇女外,口孜东矿的矿工家属也十分活跃。性格爽朗的“矿嫂”梁晓娥现在不仅熟练掌握了树脂干花加工技术,还耐心向他人传艺,她告诉记者:“我老家在淮南,丈夫来到口孜东矿工作后,我也跟着来了,孩子在淮南上学。我平时也没啥事干,就跟着村里的留守妇女们从事加工业,现在加工树脂干花,一天能挣四五十元。我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妇女不能只围着锅台转,也要做自己的事业。”
除发展树脂干花加工,王小庄村“留守妇女阳光家园”还组织留守妇女制作小饰品,编织毛衣、帽子等,千方百计增加大家的收入。
“‘留守妇女阳光家园\’不仅让留守妇女们打工挣钱,也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及家庭的和谐稳定。”李宝告诉记者,在手工劳作之余,他们还组织留守妇女利用村里的远程教育设备,学习创业知识、种植养殖技术等;在村“留守妇女阳光家园”活动室开辟学习园地,购买了《感动心灵的美文》、《恋爱·婚姻·家庭》、《家庭急救》、《常用通用名农药使用指南》等读物,引导妇女进一步提升修养,掌握急救知识,处理好邻里关系、家庭矛盾等。
目前,王小庄村“留守妇女阳光家园”已吸纳了150多位“矿嫂”及本村留守妇女加入,大家依托“阳光家园”,还发展了绿色菜园种植基地、养殖示范园等项目。“俺们今年又流转了137亩土地,组织留守妇女种植娃娃菜、生菜、西兰花、蒜苗等蔬菜,有口孜东矿近万人的市场需求,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前景应该不错。”李宝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马红云 通讯员 陈孝涛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