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颍上新闻 > 正文

唢呐艺术团 服务众乡亲

来源:阜阳日报 2014-04-21 10:19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本报记者 尚原野

在颍上县王岗镇,活跃着一个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团——郑红标唢呐艺术团。多年来,这个由十多位民间艺人组建的草台班子行走于乡村田野,不但把传统的音乐杂技、戏剧曲艺传遍了周边十多个乡镇,还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郑红标作为艺术团负责人,是当地最专业的唢呐演奏艺人,一曲悲歌就能让听众泪染衣襟。

走南闯北吹唢呐

今年31岁的郑红标是颍上县王岗镇郑家湾村村民,从13岁开始学习吹唢呐,先后师从山东、河北等地的多位民间艺人,走南闯北十多年。“我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跟着山东一个草台班子出门学杂技了,杂技没学成,却学会了吹唢呐。”郑红标说。在当地,只要有红白喜事,人们都会争着请他去吹响。遇上喜事,他专拣那些最流行的歌曲吹,引得年轻人都能跟着哼上两句;碰到丧事,他就挑那些哀伤的苦调,曲调中充满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让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听得泪眼汪汪。

因为唢呐吹得好,镇上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认识郑红标;然而,他却认为自己只是个吃手艺饭的民间艺人。“其实,干我们这一行的,你吹得再好听,也只是个民间艺人,凭着一技之长挣口饭吃而已。经常跑到人家门口吹吹唢呐,挣两个钱,有时感到自己低人一等。”

凭手艺挣钱不丢人

   十八年来,郑红标从来没有想过换一个营生,而是把挣钱养家作为最重要的事,只要有人来请他吹响,不论远近,准备好行头就走,从来不讲条件。

“别人来请我是瞧得起我,只要有时间,我从来都不推辞。心里那些不痛快,全都用响吹出来了。”靠着吹响的收入,郑红标成了家,接着又有了孩子,还在街上买了两间门面房。三年前,郑红标买了一辆科鲁兹轿车,方便艺术团拓展业务。他还组建了小镇上第一个民间艺术团,在吹响的同时开展曲艺、杂技、说唱等文艺演出,深受农村地区群众喜爱。一场演出下来,收入少则一两千元,多则三四千元。艺术团的十位成员按比例分成。郑红标既是联系人,又是唢呐手,会吹萨克斯,能弹电子琴,还提供舞台车和音响设备,自然比普通演员收入高一些。“我们艺术团里的演员,一天至少能挣200块钱,有些是按出场次数发工资,一天跑两个场子就是四百块。”郑红标说。

去年春上,一位在上海做生意的当地人给孩子过生日。郑红标带着十多位民间艺人应邀到上海演出,三天时间挣了六千多块,创下了艺术团成立以来最好的经济效益。

拓展业务靠实力

   为了壮大实力,郑红标出资购买了桌子、板凳、餐具、灶具等流动饭店专用设备,免费提供给办事的人使用。郑涛是这个流动饭店的掌勺大厨,一个人半天能做50桌菜,在当地是数得着的能人。郑红标请他来掌勺,就是想用可口的饭菜来拓展业务,壮大艺术团的实力。

吹唢呐是个力气活,一般需要两个人合作,妹妹郑红菊一直是哥哥的好帮手。“我吹响都是跟俺哥学的,人家都觉得女孩子吹响稀奇,名气打出去以后,来请响的人比以前多。”郑红菊说,白天吹响,晚上演出,每到年关都忙得不可开交。

这些年,兄妹俩带着一帮伙计走遍了颍上东南部的上百个村庄,用唢呐演绎的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悲凄的苦调也传遍了十里八乡。现在,农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一场演出可能只有三五十个人看,而且90%以上都是老人和孩子。在节目安排上,艺术团增加了戏曲、小品、杂技的节目量,尽量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欣赏口味,为寂寞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和活力,在十里八乡树立起唢呐艺术团的好名声。

新闻推荐

五一假期 本地游玩去处多

本报记者 杨静文/文 卢启建/摄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瓜农巧打时间差2014-04-28 10:17
猜你喜欢:
评论:(唢呐艺术团 服务众乡亲)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