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曩道志的农家小院。
图2、旧时堂屋摆设。
图3、南侧展厅一角。
(盘、马灯、油榨子,大车、纺车、织布机,这些在上世纪中后期还在使用的传统农具,当下已经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颍上县黄桥镇曩郢自然村,有这样一位热心收藏的村民曩道志,30年时间积累了800多件体现传统农村生产生活的藏品,为世人建造了一个回味农耕变迁的文化庄园——老家农展馆。
传统生产农具 见证农业发展
今年53岁的曩道志,是老家农展馆的创始人。之所以把农展馆取名为“老家”,是因为这里曾是曩道志家的老宅基地,祖祖辈辈都在这块土地上生活。
这是一个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门前有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停车场。推开农展馆的木质大门,一个简易的茅草门楼映入眼帘,对开门、木栏板,两侧的院墙上还有一层整齐的高粱穗,四周的简易展厅里则摆满了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东侧有土灶、风箱、斗升、木盆,南侧有纺车、水车、犁耙、织布机,西侧有大车、独轮车和油榨子。
解放前,曩郢村有不少车帮,专门从事货物运输。曩道志的祖辈当时就用这种独轮车(当地人称“红车子”)从徐州往颍上运盐。“用这种红车子从徐州推100多斤盐回来,全都靠步行。”曩道志告诉记者,那个时代,交通不发达,一个来回就需要半个月时间,后来有了机动车,独轮车就用不上了。
收藏民间器物 回忆往日生活
西侧展厅里的一个老油榨子,是老家农展馆里体积最大的一件展品,是曩道志多年前从利辛收购的。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这种用杠杆原理榨油的传统农具,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把经过碾碎和蒸馏的大豆装进油箍里,几个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奋力扳动油杠,通过挤压的方式榨油。曩道志告诉记者:“这种老油榨子出油量低,100斤黄豆榨不出10斤油。后来有了铁油榨子,就没人用这种老油榨子了。”
在北侧一间展室里,有一张清朝早期的旧式垂花木床,做工考究,木刻精美。这是曩道志2010年前后从当地一个农户家中收购的,据说是这户人家在土改的时候从一个大地主家分来的,一直放在一个茅草屋里,由于多年不用,保存较为完好。后来,曩道志又专门跑到大别山区,以200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床用厚棉布缝制的蚊帐。“以前没有尼龙蚊帐,都是用纺车纺棉线,再织成棉布缝制蚊帐,现在已经很难见到这种手工棉布材质的蚊帐了。”
曩道志还收藏了用细竹篾编制外壳的茶瓶,上海泰来洋行生产的马灯,读书人盛放笔墨纸砚的竹制提盒(相当于现在的公文包),旧式八仙桌、官帽椅、钱柜和书案,每一件展品都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记。
发展农家乐 能有更多人来参观
由于老家农展馆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并不多,曩道志30年来收藏的800多件展品很少为外人所知。
“我这个农展馆一直都没有收门票,只要感兴趣,都可以来免费参观。”曩道志热情地说。
今年春季,曩道志在黄桥镇 S224 省道东侧流转了20余亩耕地种植品种葡萄,同时打算把老家农展馆搬到省道边上,方便过往游客参观。
曩道志告诉记者,葡萄园明年就可以挂果,外来的游客在进葡萄园采摘的同时,可以参观老家农展馆。
“有人建议我开一家农家乐餐馆,经营各种地方土菜。丰收的季节搞采摘,平时就靠农展馆吸引顾客,如果真能做起来的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都不错。”曩道志笑着说。
新闻推荐
聚焦城市大建设系列报道之四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