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吴明 武万勇
在颍上县八里河风景区北岸,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村内道路平坦宽阔、楼房整齐划一、环境整洁卫生,这就是列入全市首批50个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之一的仁里村。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仁里村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村党总支书记孙方彦的功劳。
兢兢业业建新村
白墙灰瓦、围栏小院,湖水荡漾、草木葱茏……近日,来到颍上县八里河镇仁里村美好乡村示范点时,设计精美的建筑和秀丽的田园风光让记者眼前一亮。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在孙方彦的推动下,仁里村按照“群众参与、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目前,一期72套住房已经于去年底交付使用,二期144套住房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来我家做客吧,俺家住的不比城里差。”见到记者,现年57岁的村民顾洪云高兴地说。跟着顾洪云的脚步,推开一扇铁艺大门,穿过洒满阳光的庭院,记者步入他的新居。这是一栋两层半的别墅,大卧室、大客厅、大飘窗,还有独立的厨卫,二层的楼顶,一半是阁楼,一半是晒台,整个格局显得十分有档次。
在仁里村美好乡村二期工程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检查工程质量的孙方彦。两年来,为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孙方彦付出了太多的精力。为了动员村民们主动参与美好乡村建设,他挨家挨户地做群众思想工作,还带领村民代表多次到外地学习考察美好乡村建设经验。在建设过程中,他每天都泡在工地上,监督施工方严把施工质量关等,用他的话说:“一定要把最好的房子建给村民!”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孙方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从不优亲厚友。“在拆迁安置、分房选房等环节中,我没有优先考虑家人、亲戚、朋友,导致他们有颇多怨言。不过,我一点都不后悔。”孙方彦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孙方彦还要求两个儿子不要参与工程建设。“大儿子跑运输,小儿子做钢筋工,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果让他们参与工程建设,村民们肯定会说闲话。”孙方彦说。
调整结构促致富
仁里村位于八里河岸边,地势低洼,农作物产量低,收益差,导致村民增收困难。从十多年前开始,为了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种植品种,孙方彦和村“两委”班子经过学习外地经验、邀请专家实地调研等,最终确定把规模种植莲藕和茭白作为调整全村种植结构、促进村民增收的突破口。
种植莲藕和茭白的头几年,为了消除群众顾虑,孙方彦和村党员干部带头试种。很快,良好的收益激发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目前,仁里村建起了优质莲藕、茭白示范园,种植规模达到1500亩,亩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众多村民依靠种植莲藕和茭白,走上了致富路。
下一步,孙方彦计划依托八里河风景区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去年,八里河升为5A级景区,景区改建提升正在进行,据说还要建设大型游乐主题公园。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寻思着在景区边做服务游客的生意,增加村民收入。”孙方彦对记者说,“有这么好的新村,这么好的区位优势,村民们围绕旅游服务做文章,收入肯定差不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叶陆苗 余波/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