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外出务工、异地择校就读、学校离家较远……越来越多的阜城中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较早地开始校园集体生活。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近几年寄宿制中小学的不断涌现有着密切关系。学校具备寄宿条件,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家长对子女就学住宿问题的担忧。学生在集体环境中如何生活?寄宿制对他们的成长有何影响?
寄宿学校学生家长各有心声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汪明教授指出,学生寄宿在学校可分为两种情况:父母长期在外,半年或一年才有可能见面一次;父母在本地工作,但学校与家稍有距离,短时间内见面频次相对较多。这两种情况的学生及家长,对住校各有认识。
颍上县谢桥镇的柳秀是阜阳三中高一新生,父母在宁波打工近十年,寄宿成为她生活的常态,“习惯了集体生活,不仅节省时间,还比较安全。”一年中,柳秀只能在寒暑假见到父母,独立生活能力在长期寄宿生活中得到不少锻炼。不过,柳秀告诉记者,“见到父母没什么话说,他们最多问问学习生活方面的事情。”
不同的是,寄宿制学校中的一些走读生,虽能与父母有较为频繁见面机会,但在交流中却存在不少问题。阜南县李女士在当地烟草部门工作,儿子张成新就读于城郊中学。她说:“基本每周都让孩子回家一趟,可是说不几句话他就发脾气。”处在叛逆期的张成新更愿意寄宿在学校,李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平时打电话时语气倒是非常和气。
在记者采访到的多位学生和家长中,大部分认为寄宿制学校好处多,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会更高、集体生活和独立生活能力会更好。不过,从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来看,家长们更希望寄宿制学校管理更加完善。
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对大部分寄宿制学校来说,相应的基础设施基本都能达到要求。不过,寄宿制学校所需的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齐全,还包括管理制度的完善。
近日,记者走进阜阳三中新校区的学生生活区:干净整洁的三层食堂、东西两侧的购物超市、一处自动取款机、洗衣房、开水房、家长接待中心……眼前所见,让人不禁有种行走在大学宿舍区的错觉。将近5米宽、13米长的宿舍内,八张床铺收拾得利利索索,座椅杂物摆放得整整齐齐,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舒心。上课铃声已过,学生们早已赶往教室,生活老师吕桂荣正在检查宿舍。
“每天都要检查登记,包括卫生、作息、纪律等各方面。”吕桂荣说,“学生自觉养成习惯,大家相互影响,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生活、学习氛围自然就形成了。”除此之外,生活老师还与家长建立起联系,及时将其子女住校情况与家长沟通。吕桂荣告诉记者:“学生晚上十一点五分休息,我们要到十二点,全天候在这里保证学生的卫生、纪律、安全做到位。”
三中新校区在去年建成使用,阜城一些老校舍与其相比,从外观和设备上相对陈旧。不过,最为突出的是在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学区生活区混杂、流动式生活老师、作息安排较随意……但是,一些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管理水平会随着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完善。
专家分析学生寄宿利与弊
学生寄宿学校条件如何、寄宿制本身等对学生成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阜阳三中校长耿云龙认为,作为学生,“学习占据生活的重要部分,寄宿在学校更有学习氛围。”耿云龙告诉记者,在以往的调查统计表明,一般不住校的学生,其学习成绩较入学时有明显的下降。
“学校一般提倡学生住校,不仅有助于学习进步,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耿云龙说。采访中一些学生也表示自己在生活方面比以前都有较大的进步,不过,不同年龄阶段的独立生活,对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
汪明教授认为,从某种方面来说,寄宿制对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生,如果长期寄宿,造成与父母的感情疏远,会对孩子人格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汪明教授进一步解释,人格是指性格、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年龄偏小的孩子对父母有依恋感,如果这种依恋关系不能得到建立和满足,便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