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月圆时,每年中秋时节,常年在外做生意的李怀勇都会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因为,一年中的三个团圆节,他总有一个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那就是望月思乡的中秋节。
出门在外遗憾多
今年45岁的李怀勇是颍上县半岗镇余庄村人,2006年开始到上海青浦经营建材生意,虽说算不上什么大生意,一年四季也很少有几天空闲。由于每年春节上海当地的建筑工地都要放假半个月,回家过年就成了他和家人最重要的一件事。相比较而言,中秋节就显得有些不被重视了。
“前些年,孩子们都在家里上学,每到中秋节那一天,我们都觉得难熬。”直到2009年前后,两个孩子先后来到青浦区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李怀勇一家四口终于能够在一起过一个团圆的中秋节了。
五年来,李怀勇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把远在家乡的父母接到身边生活。然而,由于父母年事已高,经受不住长途客车的颠簸,每每不能如愿,让李怀勇深感遗憾。
记者了解到,李怀勇的父亲今年83岁,身体还比较硬朗,前些年还去过一次上海;母亲今年75岁,患有轻度脑梗塞,一般很少出门。老两口目前种有六亩耕地,还养了一大群鸡鸭。老人表示,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很难再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而且家里也走不开。
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怀勇是这个农村家庭唯一的儿子,也是家里排行最小的孩子,在他的身上,凝聚了父母双亲和四个姐姐最真挚的体贴与呵护。特别是在他罹患股骨头坏死这种不可逆转的慢性疾病以后,亲人们对他的关心更甚于往日。
中秋节前夕,父母亲专门托人从老家捎带了两只老公鸡、200个鸡蛋和100多斤大米到上海,这让李怀勇深感亲情的温暖。“每年春节回去,家人都要给我带一些大米和腊肉,后备箱里总是塞得满满的。这不,离那么远,还给我捎来了这么多东西。”
在李怀勇的记忆里,每到八月十五,淮河岸边的村庄,家家户户都要杀当年养的公鸡,用农家的土灶大火红烧。这些年在上海,很难买到农家放养的土鸡,正当大家无限怀念家乡红烧土鸡的味道时,年迈的父母已经托人把家乡的土鸡送来了。
这段时间,李怀勇一直被浓浓的乡愁和暖暖的幸福包围着。因为每天清晨,他都能听到来自家乡的这两只公鸡司晨报晓。中秋节当天,他打算杀掉一只公鸡红烧给孩子们解馋。另外一只则继续养在自家的院子里,因为他很喜欢这种熟悉的鸣叫声,并希望这种来自家乡的报晓声能够陪伴在身边。
新闻推荐
2013年,在外务工的颍上县杨湖镇前楼社区居民赵士顺得知家乡出台了鼓励支持返乡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便回到家乡,联合其他10余名村民成立好顺黄牛农民养殖合作社,购进了400头肉牛发展养殖业,效益明显,走...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