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 韩朗亭
2015年1月1日,85岁高龄的阿红悄悄地走了!
结识阿红是在蚌埠,那是一九八四年春天,首届淮河笔会在蚌埠市召开,时为安徽省作协主席会议组织者陈登科告诉我:“小老乡,这次会议我请秘书长(贾梦雷)邀请沿淮各地的作家诗人,还有皖籍的诗人编辑及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艺术家与会,人也比较多,你就作为列席代表吧。”
记得当时来的有江苏“雨花”杂志编辑,诗人孙友田,辽宁省“鸭绿江”杂志副主任、“当代诗歌”主编,辽宁作家协会负责人,诗人阿红。“安徽日报”文艺编辑、俄文翻译葛崇岳,安徽青年报周根苗,文化周报胡永康等同志,他们都是我的熟人,且发过我的一些文章。阿红和孙友田都是安徽人,一个是颍上人,一个是萧县人(阿红生于陕西华阴老家在颍上),会议期间,我们相聚甚欢,互相交流讨论文艺工作者创作,并由胡永康同志为我们合影留念,那真是一次以文会友的盛会。
许多名家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尤其是充满诗人气质阿红的发言受到了热烈鼓掌,会议期间,我国京剧四小名旦之一、上海京剧院的张君秋为大家唱了京剧。会议即将结束时,大多数代表在淮阴地委宣传部部长带领下,从临淮关上船,顺流而下至江苏洪泽湖,而阿红却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颍上县。
不久,我即接到阿红寄来一本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新作“西窗诗话”——探索诗的奥秘。他还在扉页上郑重其事地写下了“韩朗亭同志正之 阿红一九八四.七月。”我知道他此时已回到了沈阳。以后,我们不断地有书信往来,他还在自己主编的刊物上发了我的诗,这是一个十分关怀青年作者的老同志,不仅在辽宁,在全国也有口皆碑。
1999年春,我应邀请去参加“大连诗会”,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关外,取道沈阳时,阿红亲自到火车站接我,陪我在沈阳看了故宫和张学良故居大青楼,并邀我在他家吃饭。这是我们在蚌埠一面15年后,第二次相聚,没想到这居然是最后一次相见,当时我们在故居休息室闲聊时,他特意嘱我写点故居观感,并说张学良是个颇有爱国之心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他的一生让后人深思和敬重。
大连返回后不久,我即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关山雄风”——访沈阳张学良故居文。几乎是同时,还在北京另一家报纸上,刊发了“不语的沈阳故宫”,当他看到了这两篇文章后,连连说:“写得好!写得好!”我知道,这是他当时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希望,我没有使他失望。
岁月荏苒,我们都渐入老境,也就是五年前,在他八十岁时,特为我写了两幅书法:博观时代情通万镜,细品人生意重千钧。下面除签名外,依然有两个红色方印,就像他每次赠书时的落款盖印那样。
新闻推荐
大额资金寻优质项目:矿山、房地产、电站、种(养殖)、制造加工、交通、学校、在建工程等,轻松解决资金困难。地址:成都市永丰路恒丰银行8楼 ...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