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一诗中写下的句子。如今的外出务工虽不能和贺知章的境遇相提并论,但家乡的一草一木足以让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牵肠挂肚,也曾有年幼的孩童认不出外出务工回家的亲生父母,几多亲情牵挂,不禁令人唏嘘。
2月13日,本报记者跟随常年在浙江金华打工的马长明、黄维银夫妻乘坐“接您回家”爱心大巴赶赴颍上县慎城镇杨圩村的老家时,用手中的相机真实记录下了这个既心酸又温暖的一幕。
刚过而立之年的马长明和黄维银去年初到浙江金华一家机械厂做电焊工,两个人每月的工资加在一起有5000元左右。由于工作忙,他们已经整整一年时间没有回过家,女儿和儿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2月12日晚,他们搭乘 K1396 次列车颠簸13个小时回到阜阳,又辗转乘坐爱心大巴和电动三轮车回到颍上老家。刚到村口,孩子们飞奔着向他们跑来,当马长明搂过日思夜想孩子时,3岁的儿子竟然认不出这个眼前这个略显沧桑的爸爸了。
为了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好,马长明像身边很多年轻人一样,选择了趁年轻到南方打工挣钱。过了正月十五,他就要和爱人回到金华的工厂继续工作,年后,企业将兑现按件计资的承诺,夫妻俩的工资也将涨到8000元左右。当然,他们又可能一整年见不到父母和孩子。谈起今后的打算,马长明告诉记者,等孩子们大一点,爱人可能会回来照顾他们;如果在当地发展稳定,他也想把孩子们接过去上学。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尚原野/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徐立成/文 郭海洋/摄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