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祥(1894年—1976年),字瑞堂,阜阳县新集区余塘乡(今颍上县新集镇余塘村)苏庄人。16岁由私塾转入县立小学,1910年(清宣统二年)任颍上县青年学会副会长,18岁考入省立第三师范、22岁考入国立武昌高级师范大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地理系。毕业后回母校三师,曾任阜阳三师教导主任、校长,省立三中校长、颍上县教育局长;1935年至1937年夏,苏家祥任安徽省庐州中学教务主任、校长、庐州师范校长。1937年秋,出任省立颍州中学校长兼颍州女中校长。
1938年春,南京、徐州相继陷落,皖北难民纷纷逃离,学校无法上课,阜阳城遭日军轰炸,形势十分危急,奉第五战区司令兼安徽省主席李宗仁之令,5月22日,苏家祥与颍州师范校长王贤敏率领颍州三校全体师生员工,携带图书、仪器西迁,跋山涉水、含辛茹苦,踏上漫漫征程,历经3个月,8月抵达湘西,辗转至湖南乾县,与安徽四个临时中学组成国立八中。1939年春,苏家祥任初中第二部主任,他费尽心机,把当地张飞庙、大兴寺、真人殿3座庙宇修整成初中二部的校舍,因陋就简进行复课,是八中11个分部中最早复课的一个分部。1939年冬,刚接任高二部主任的苏家祥,征得永绥(今花垣县)地方士绅同意,将高中二部自河溪镇迁至永绥西门外文庙,把文庙及周边的庙宇改建为高中二部新校址。一年之内,他整理修建了两所学校的校舍,在抗战困难时期为拯救和培养安徽尤其是阜阳的许多青年学生付出了心血。在高二部任职其间,苏家祥广聘名师前来任教,仅安徽大学的教师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任教的就占了教师一半以上。苏家祥注重发挥教师积极性和教学个性,各种思想的人他都接纳。在苏家祥的倡导下,八中教师尤其是初二部、高二部教师积极性高涨,他们自己编教材写讲义,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苏家祥还鼓励师生参加社会活动,经常组织球赛、演讲、唱京戏、演话剧等,还组织师生组成小分队下到乡里宣传抗日。
湘西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落后,教育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因受国立八中办学的影响,当时湘西及川东各县都要求建立一所培养师资的学校。1939年至1941年,高二部就开始为花垣县设立简师班。1941年暑假,当时的教育部顺应各县的呼声,决定在湘川边境一带设立一所师范学校,并任命苏家祥为校长,全权负责该学校各项工作。在经费缺、设备缺、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的情况下,苏家祥迎难而上,几经周折,终于在花垣茶洞选定了校址。在苏家祥的多方努力和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仅用半年多时间,国立茶洞师范学校就诞生了,这是湘西境内第一所师范学校,先后为湘西和川东及黔东培育了大批师资,为这些地方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苏家祥在国立茶洞师范学校期间,除担任学校繁重的行政工作外,还兼任历史地理的教学课程,他上的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
1944年12月,教育部调苏家祥到四川江津(位于江津县的德感坝,原安徽省立第二临时中学)任国立九中校长。1945年,八中校长王贤敏病故,教育部又调苏家祥回八中担任总校长。抗战胜利后,苏家祥又担当起组织学校复员的领导工作。他奔走在湖南和安徽之间,终于得到安徽省方面的同意,决定在安徽成立芜湖女中、贵池中学、太和中学、当涂师范学校等四所学校,接收从湘西流亡回来的师生,苏家祥被任命为芜湖女中校长。1946年夏天,苏家祥带领八中师生离别了曾经生活工作学习了8年的湘西土地,踏上漫漫归途。
1947年(民国36年),苏家祥受聘为南京中央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时值国民党溃逃台湾,抢窃馆内珍贵文物。苏家祥将部分文物分类装箱置于地下室,用水泥封门,得以保全,为保护国家文物作出了贡献。解放后,苏家祥先后为南京光明中学、石城中学教师,在政治运动中屡遭审查,1951年被捕入狱,1954年以反革命罪被判刑15年。但最后还是得出了正确结论,认为他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教育家,并选举他担任了市政协委员。1976年3月返家,9月病逝。
苏家祥的一生,是办教育的一生。他把教育作为终身事业,在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亲手创办了几所学校,克己奉公,操守廉洁,尤其是在湘西的八年,国立八中不仅为流亡子弟提供了一个求学深造的场所,而且为湘西乃至川东、黔东少数民族地区培育了一大批人才。国立八中在湘西的八年办学,不仅开创了湘西现代教育之先河,而且为湘西各族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阜阳市教育学会副会长,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朱艳明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