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照寺坐落在颍上县城西南约50里的千年古镇南照(旧称漕口,因南照寺而改称南照)。该寺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它无疑是历史上阜阳地区富有盛名的寺庙之一。
南照寺最辉煌之时并非叫南照寺,而是叫宿缘寺。据明嘉靖《颍州志》记载:“宿缘寺,在南五十里即漕口镇古南照寺。”那么,南照寺为什么要改名为宿缘寺呢?原来,这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民间有关朱元璋与南照寺的传说很多。据1995年《颍上县志》记载:“元末,朱母讨饭,流落漕口(今南照镇),于南照寺外茅庵内生元璋。是夜,镇民见红光冲天,以为寺院失火,纷纷往救火,方见一女正临盆。此即明太祖出世。故当地传云,朱元璋是‘南照寺里生,北照寺里长,临水寺里当和尚。\’”
另一个传说也间接说明朱元璋与南照寺有缘:朱元璋乞食漕口(南照)时,常露宿街头,因畏寒蜷曲一团,人讥笑之;朱元璋却吟诗云:“天为罗帐地作毯,日月星斗伴我眠,夜间不敢伸直腿,恐露山河社稷穿。”这些传说反映了南照寺与朱元璋非同寻常的关系。清顺治《颍上县志》也有记载:“宿缘寺,西南五十里,即漕口古镇南照寺也。洪武十五年敕太监梁丙进重建。”。清乾隆《颍州府志?杂志》记载:“元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朱元璋)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游食汝颍。北照寺、南照寺,其游历处也。”民国《颍上县志》对南照寺改名为宿缘寺做了直接的解读:“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为僧时荐食诸州,尝寄食于南照集,定鼎后敕建寺于此,名曰‘宿缘\’,言在此有止宿之缘也。”
南照镇原为北宋时期漕船由淮河入润河的码头,故曾称“漕口”,商业发达。明清时期,该地商贾云集,贸易兴隆,旧志称其:“扼豫皖之咽喉,规模之大与城市埒,其商业之盛,驾城市之上……沿淮市场应无其匹。”加上朱元璋的因素,明清时期宿缘寺建寺时规模宏大。据清顺治《颍上县志》记载:“赐钦录一通,铜钟一口,鼓一面,铜云板一面,寺田一千顷。”民国《颍上县志》记载更为详细:“当初建时,规模之大,罕有其匹,寺之后殿为今俗所呼之大古墩,迤逦而南,穿香路大街,直抵淮水北岸,始为寺之前山门,长可二里。原始淮水在集南里许,后淮北移,几逼此集。曰香路大街者,言为入寺进香之路也。寺址又有铁钟一具,明正德四年己巳四月置,高三尺五寸,口径五尺,全县各庙之钟以此为最高且阔,上铸《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及铭文。”由于此寺规模巨大,故有小和尚骑马关山门之说。
那么,如此宏大的寺庙为什么今天难觅当年之迹呢?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此寺为皇帝敕建,规模大、等级高,极富盛名,据说鼎盛时,有僧500余人,但他们挟皇家寺院之威,常在当地横行乡里,为非作歹。1995年《颍上县志》云:“明末,有一铁匠姓李,外号花牛亡牛,因宿缘寺和尚杀其兄,奸其嫂,而与和尚为仇。李进寺复仇,被寺僧所擒,乱棍打死,抛于寺外。是夜,大雨倾盆,铁匠复苏,爬至银锭桥下。次日晨,有仁里村周姓老妇赶集,闻桥下呻吟,将李救至家中,调养月余,视如亲生,伤愈后,周氏送其外逃,李拜别,认为义母。李投军于闯王营中,后率兵来南照,攻破宿缘寺,生擒满寺和尚,报请上司发落,上传口谕‘罢了\’。李误认为‘耙了\’,遂将众僧埋于地下,仅露秃头,以钉耙耙之,并尽焚寺院,火几日方熄。”顺治《颍上县志》也称:“明末屡经寇躏,寺宇尽废,寺田荒芜。”清乾隆《颍州府志》则寥寥数字,一笔带过。清道光《颍上县志》、清同治《颍上县志》更是没有该寺的记载;民国《颍上县志》时则记载为“其废不知何时,今则仅余高阜而已。”从上述传说及文献记载分析,不难得出该寺衰败的原因,即:毁于明末农民战争,有清一代也未能恢复。兴盛一时的南照寺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以至于今天的南照人反而不知道南照寺了。
(作者分别系阜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和阜阳红旗中学教师)
新闻推荐
梁家贵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