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委技术人员在唐垛湖连片湖地圣锦科技农业公司种植区指导大蒜种植。
本报记者 郭海洋 摄
本报记者 程榭 通讯员 王鹏飞
秋种过后,记者到颍上县部分沿淮乡镇,放眼望去,已不再是单一的绿色麦苗,广袤的土地“五彩斑斓”,垂岗乡黄色的烟叶正在晾晒,半岗镇鲜嫩的莲藕正在采摘,建颍乡红色的雪桃挂满枝头,八里河镇螃蟹已经上市……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为颍上农村经济带来生机活力。
在半岗镇侯郢村,莲藕种植大户康立仁正在自家的莲藕田里,指挥着雇佣的农户下田采藕,看着一根根结实饱满的藕节从淤泥中挖掘而出,康立仁满心欢喜。“以前我是水稻种植大户,我们镇大多是低洼地,一下雨,水稻就有可能被淹,那时真是看天收。”康立仁说,今年他种植的600亩浅水藕,长势喜人,基本不受灾害天气影响,预计亩均纯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加上藕塘养鱼的收益,亩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是麦稻连作的5倍以上。康立仁又指着手机上的一个号码告诉记者,就在几个小时前,村里水稻种植户打电话给他,希望能把水田流转给他的专业合作社,栽种莲藕。
种植水生植物,变水害为水利,向康立仁这样的生动事例在颍上不在少数,也折射出颍上发展农业的一个正确思路——变对抗自然为顺应自然,以适应性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颍上县地处沿淮,行蓄洪频繁、低湖洼地面积大、农业生产抗自然风险能力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成为颍上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改变这一现状,2014年初,县委、县政府发布了《关于支持沿淮及低洼地区发展适应性农业的意见》,把发展适应性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向资源匹配的“结构”上、区域布局的“规模”上、向组团发展的“合作”上、向加工增值的“转化”上要效益,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并按“产业发展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坚持基础建设与产业培育同步推进,注重循环可持续发展,推动适应性农业“连片发展”。
洼地种植杞柳、深水网箱养鱼、浅水池藕连片、外滩畜禽满地。在一系列政策的助推下,颍上适应性农业遍地开花、亮点纷呈。目前,颍上发展水生作物15000亩,其中莲藕4500亩、杞柳4000亩、茭白3000亩、菱角1500亩。水产养殖方面,重点发展八里河、焦岗湖、小润河、塌陷区、淮河旧河道等五大水产养殖区,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名优特养殖品种,名优特水产品占有率达35%。
随着适应性农业品种的不断增多,颍上县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收入逐步提高。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休闲观光农业经营单位198家,从业人员达1.51万人。2014年共接待游客310万人,营业收入达4.3亿元,利税6500万元。双集茶文化街、焦岗湖渔家乐等7家单位被授予“全省乡村旅游100佳精品点”称号,去年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发展适应性农业,目的在于富民,让更多的农产品附加值留在本地。为此,颍上还大力就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价值链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产业链,积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今年以来,已有青岛诺博海方便粉丝项目、首农奶牛养殖项目、1000亩芦笋项目、悠咔食品项目等一批企业落户颍上,截至今年上半年,颍上农业产业化组织共完成加工产值62亿元,同比增长15.3%。
“今年秋种期间,我们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在沿淮低洼地低产麦田改种油菜、越冬蔬菜、早春毛豆等高效作物,其中以半岗镇为中心,在沿淮低洼地发展10000亩池藕、茭白、杞柳等耐水作物等,适应性农业发展成效显著。”颍上县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的淮河岸边,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做好“水”文章,由对抗自然转向尊重、顺应自然,使千百年来难以消除的水患,成为颍上农民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徐东升)笔者从颍上县相关部门获悉,前三季度,该县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2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今年以来,该县坚持“抓外贸促出口、调结构...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