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王鹏飞/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春和景明,记者来到颍上县城北新区,密林环绕的滨河公园郁郁青青。走在长达10公里的滨河景观带上,暖风拂面,周边姹紫嫣红,令人心旷神怡。不经意间,行至河洲书院处,举目而望,檐牙高啄,古色古香,似是时光回溯。
顺治十八年(1661年),河洲书院建立,后被废。《颍上风物纪》中有载:“东城外河洲,大可十余顷,四水环之……石门劳公作河洲书院于永宁寺傍。”斗转星移,时代更迭,2012年颍上县启动滨河大道暨滨河公园建设工程,充分挖掘颍河故道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恢复建设河洲书院。而今,消失的古迹重新出现在它曾伫立的地方。
轻轻跨过书院门槛走进其中,屋内灯明几净,井然有序的书架、古朴雅致的陈设、水墨脱俗的字画,一股书香扑面而来。在图书阅览区域,有儿童埋头伏案;在茶吧休闲区,有老人品味墨香;在电子图书区,有青年畅游网络……
“这座‘一主两副\’三层木结构古建筑设计非常人性化,一层主要是为儿童和老人设计;二层是以青少年为对象,书籍多是散文、小说类等;三层主要用于研究查阅资料,藏有中国古典文学、史记类图书等。”书院负责人介绍,河洲书院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现有图书10万余册,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为市民读书阅览、以文会友、切磋书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河洲书院自2014年10月免费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读者超过10万人次,这里成为许多颍城居民闲余时最想落脚的地方。“环境好,书籍多,孩子来这看书学习都是一种享受。”附近居民李阳说,这几年,随着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区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的文化品位也不断提升,生活在这里特别舒心。
作为管仲故里,颍上县复建河洲书院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与重视,也是发掘教育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河洲书院将作为弘扬传统国学教育和社科普及基地,并承接一些与国学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书院负责人表示。
走出河洲书院,漫步滨河景观带上,或看碧波荡漾,绿枝摇曳;或赏亭台楼阁,树木山石。回望河洲书院,楼阁幽色出凡尘,恰有“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的意境。
新闻推荐
访颍上县五里湖湿地公园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