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葡萄采摘园。(资料图)
本报记者 徐立成
扶贫对象识别准不准、贫困户建档立卡程序是否规范、贫困户信息准不准、帮扶措施制定实不实、“四项清单”制定是否具体、档案资料保存全不全、驻村扶贫工作队履职情况如何?这些都是扶贫工作中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颍上县在脱贫攻坚中,进一步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强抓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精准帮扶、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等“五项工作”,有力推进了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效果。
位于颍上县陈桥镇最北部的李庄村,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水等因素制约,过去年代非常落后贫困。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省水利厅抽调年轻储备干部刘国东,对口帮扶李庄村。
来到李庄村后,刘国东通过调研、摸排,为村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和发展规划。“结合李庄村实际情况,决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瓜蒌种植、水产养殖等,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找准突破口,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原则,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逐庄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进行扶持;编制《陈桥镇李庄村农田水利规划》,制定《2015、2016年贫困户脱贫实施计划表》。”刘国东说。
由于扶贫工作着力点落在了“精准”上,经过一段时间,李庄村面貌发生了喜人变化:村庄基建水平改善,新建村组混凝土道路2.7公里,对陈柳沟重新开挖,新建机耕桥6座,新建抽水站一座,中小沟清淤约6公里,大塘整治4口……此外,还有一批基建项目正在陆续实施;发挥产业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农庄+贫困户”等多种经营发展模式,积极引导、扶持贫困村农民发展特色优势的高效农业,有效促进贫困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过精准扶贫和扶贫产业园辐射作用,带动全村13个自然村贫困户脱贫;大力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长久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李庄村的美丽蜕变,是颍上县在脱贫攻坚中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带来的新景象。颍上县委、县政府通过实施精准帮扶,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基础上,动员县直万名干部职工和社会力量对2016年近一万户拟脱贫户进行结对帮扶,通过帮扶叠加,确保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同时严格驻村工作队管理,目前全县驻村工作队已成为精准扶贫的平台和管道,成为贫困村基层组织的帮手、脱贫致富的参谋、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并涌现出像刘国东等一批驻村扶贫工作队先进典型。
此外,颍上县在开展“五项工作”中,还以精准识别、精准脱贫、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等为抓手,促进脱贫攻击稳步推进。
精准识别。在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基础上,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组织工作组,通过乡镇自查自纠、县复核、纪检重点抽查等方式,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乡村二次公示和县公告程序进行,确保核查“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确保贫困户“一户不漏、一户不错、一户不假”。
精准脱贫。通过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实行动态管理,对全县识别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进一步分类,把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到村到户扶贫项目、帮扶责任人等相关信息全部录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做到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都有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并定期进行核实和更新,实行动态管理,并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求,达到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精准扶贫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加强乡镇扶贫队伍建设,充实扶贫业务人员,确保乡镇扶贫办不少于4人。目前全县348个村(社区)村扶贫专干配备全覆盖,因地制宜,村扶贫专干可由能力较强的村文书、村两委班子成员或村计生专干担任。
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颍上县进一步完善扶贫项目、资金、扶贫对象等信息公告公示制度。强化扶贫项目前期评估和后期跟踪问效,切实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宋玉洁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