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启俊 实习生 黄巧维
记者近日来到颍上县垂岗乡唐垛湖看到:10多名农民在圣锦公司冷库内忙着筛选蔬菜、装箱、入库。田地里,20多名农民正在除草、采摘。
“我们生产的洋葱、糯玉米、毛豆等在合肥周谷堆农贸市场供不应求。就拿糯玉米来说,一年可以种植两茬,每茬亩产量达2000公斤,目前市场上的批发价是每公斤1.6元,亩均纯收入是‘一麦一稻\’种植模式的五六倍。”安徽圣锦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同志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紧靠淮河、旱涝频繁的垂岗乡,共有耕地3.4万亩,其中1.7万亩属于低湖洼地,此前当地村民按照“一麦一稻”的模式经营,亩均纯收入不足千元。去年开始,圣锦科技在当地流转土地6500亩,投资建设了蔬菜生产基地,亩均收入比传统农业提高了好几倍,也让当地群众看到了从土地里刨出金疙瘩的希望。
圣锦公司董事会秘书龚士良介绍,该公司已经聘请专家对唐垛湖的低洼地土质进行了化验,发现部分地块属于富硒土质,公司将围绕富硒蔬菜产业化和淮河水资源,做大做强绿色蔬菜产业。
从过去的一麦一稻、亩均收入不足千元,到如今市场炙手可热的富硒农业、蔬菜产业。变化之间,是沿淮地区转变观念,化水害为水利、变对抗为适应的可喜探索。近年来,颍上县充分依托现有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生态性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培育出一批叫得响的特色农业、高效农业。
“原先这里是一片荒草,根本没法种地,水涝灾害也很频繁,洪水来的时候还会断电。”在颍上县半岗镇侯郢村,钓鱼岛浅水藕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康立仁回忆初次来到这里所见的场景时说。
侯郢村周围都是低湖洼地,不利于种植稻麦,康立仁却看到了“优势”——这里地势平整、水源充足,是不可多得的莲藕种植地。从2013年开始,钓鱼岛浅水藕种植专业合作社陆续流转了1000多亩地,其中种植浅水藕600亩。“今年降雨较多,但对莲藕没有丝毫影响。”康立仁告诉记者,莲藕每亩可产4000斤以上,市场价最低每斤4元,近两年发展莲藕种植,亩均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种一季藕比种三季水稻效益都高。
千里淮河“七十二河归正阳,三十六湖在颍上”,处于沿淮低洼地带的颍上县是出了名的水窝子、灾窝子、穷窝子。过去,沿淮农民习惯于种植传统的麦稻作物,因靠天吃饭,常受水旱灾害,效益偏低。近年来,颍上县转变观念,深入挖掘“水上、水中、水下”的“三水”特色资源,突出扶持水上特色水禽养殖、水中名特水产养殖、水下特色水生果蔬等产业发展,优化种养结构,取得了良好效益。
碧绿的水稻中间游弋着一群鸭子,不仅稻田不用施肥、除草,鸭子也可以在田间觅得食物。在颍上县王岗镇,记者见到了这样的一幕。这是当地罗氏兄弟家庭农场实施的“稻鸭共育”绿色循环模式。
“以前这里是旱地,但均为淤土地,很适合种植水稻。”罗氏兄弟家庭农场负责人罗应利告诉记者,目前农场流转土地种植了2000亩水稻,投放肉鸭6500只,“鸭子售出时,每只能卖五六十块钱。由于是绿色产品,大米在商场上的零售价可达到每公斤12元。”罗应利介绍,目前罗氏兄弟正在注册名为“姜塘湖”的绿色商标,同时也在申报绿色大米,“绿色农业有奔头。”
颍上县农委主任王寅告诉记者,在发展适应性农业方面,颍上重点实施6个10万亩工程,包括在八里河、唐垛湖等洼地着力发展10万亩莲藕、茭白等水下特色生果蔬种植,在沿淮滩涂及沟湖洼地发展10万亩水上特色水禽养殖,在沿淮水稻产区着力发展10万亩稻田养鸭、稻田养虾以及稻田养鱼等稻田综合养殖等。
近年来,颍上县财政每年安排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不少于2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目前,颍上县沿淮适应性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势头迅猛。沿淮47个项目主体发展瓜果生产,辐射带动5.8万亩;23个项目主体发展水生蔬菜,种植面积1.8万亩;22个项目主体发展稻田综合养殖2.4万亩;49个项目主体发展蔬菜生产6.15万亩;19个项目主体发展经果林生产4.5万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郭晓林)8月3日,全市信访工作现场会在颍上县召开。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立兵出席会议。 会前,与会的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先后来到颍上县八里河镇政府、潘冲社区,参观...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