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马乡
开设“田间院坝课堂”为农民“充电”
本报讯 “以前我想种植金银花,就是缺少技术。后来,在‘田间院坝\’设置课堂,进行技术指导,我家种植了0.3公顷金银花,去年实现了大丰收。”近日,巴中市南江县兴马乡庙坪村村民李家志高兴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兴马乡把科技助农讲台搬到百姓家门口,组建了“田间院坝课堂”。在课程配置上推行“套餐式+点菜”模式,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教学。“套餐式”即党课和技术课相结合,内容由乡党委制定并定向集中配送。“点菜”即讲解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农业实用新技术、产业发展形势、文化科技等知识,由党员、干部、群众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行申报,4支小分队负责收集,分类汇总统一报到乡政府,再由对口单位以备课的形式准备讲解材料形成授课内容。
自该乡“田间院坝课堂”组建以来,累计流动授课80余场,参与听课的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达6300余人次。
(袁文荣 本报记者 杨永忠)
柳圣乡
积极调整水果产业结构
本报讯 “你们看他这深沟高厢理得还差不多,就是没有做到浅层垒土栽,使深栽的李树苗缺少营养,也就不走根,苗势自然就弱。”近日,在眉山市东坡区柳圣乡水果产业发展暨管理技术培训大会现场,该区高级农艺师雷农田从土质条件开始,就“茵红李”的栽植、施肥、治虫、修枝、保花等技术管理环节进行了讲解。
随着近些年椪柑水果市场的逐渐弱化,以前传统的椪柑品种难以卖到好的价钱。柳圣乡大规模的水果产业结构调整在全乡铺开,因地制宜发展“茵红李”“沃柑”“皮球桃”等名优特新品种,但种植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对此,乡党委、政府把培养技术“明白人”,交好致富“金钥匙”作为整乡脱贫攻坚的大事来抓,安排专项资金,制定培训计划,邀请技术专家,根据春、夏、秋不同水果的生长季节,有的放矢地开展水果种植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全乡已新发展‘茵红李\’100公顷,‘皮球桃\’66.67公顷,完成‘沃柑\’‘爱媛38号’品改10000余株,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低效劣质椪柑果树的高接换种力度,计划将200公顷椪柑全品改为名优品种,提升水果品质和产量,逐步把全乡打造成以“沃柑”为主导的优质水果种植基地。”该乡党委书记伍波说。
(陶广汉 叶宏 本报记者 苏文保)
明月镇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见成效
本报讯 近年来,广安华蓥市明月镇采取得力举措,精准发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切实有效地帮助困难群众提升生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实现城乡低保、五保全覆盖。截至目前,该镇共争取扶贫开发项目7个,意向性投资1200余万元,已到位资金560万元,为扶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柱。该镇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流动管理,全面实现城乡低保、五保应保尽保,采取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了228名五保对象的供养问题。同时,该镇加强对贫困人口和残疾人的帮扶力度,发放临时救助款12万余元,发放医疗救助金23万余元。
创新扶贫模式,整体连片扶贫攻坚进展顺利。一是创新编制“4+1+N”扶贫攻坚模式。“4”即整合明月村、竹河村、白鹤嘴村、三合团村4个滨江贫困村优势资源,实施“四村联动”连片扶贫开发,“1”即对刘家庙因地制宜,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经果林、特色养殖业实施扶贫开发,“N”即对453贫困户实施一户一策,重点发展庭院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实施脱贫致富。二是采用“复三七”利益链接模式,开展脱贫攻坚。即村统一对撂荒地规划利用,取得收益后,土地承包者占收益的三成,村集体占七成;村集体获得的七成收益里,贫困户先提取分配三成,余下七成用于壮大集体经济,有效解决贫困户收益问题。
扶贫形式多样化,凸显工作成效。该镇加强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乡村旅游扶贫公路5千米,新建生产便道2千米,新建观景台3处;助推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广泛发展贫困村群众自主参与,连片发展种植优质桃李40公顷、油菜53余公顷、土豆40公顷,新建蔬菜基地20公顷;全力打造庭院经济,鼓励贫困户以家庭为单元,以庭院为载体,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经果林、畜禽养殖为主的庭院经济420个;开展C、D级危房改造工作,目前已完成危房改造26户,发放危房改造资金19.5万元。
(文娟 周宇)
新闻推荐
□华蓥记者站游青编前语:5月12日,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把转变政府职能推向深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所有社会成员拥有施...
华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