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新闻 华蓥新闻 邻水新闻 武胜新闻 岳池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广安市 > 华蓥新闻 > 正文

华蓥有群“田坎记者”

来源:广安日报 2016-11-13 00:00   https://www.yybnet.net/

不顾酷暑,记者永远在一线。

为了多角度拍摄,两位年轻记者在学习航拍。

为了拍摄效果,记者不顾危险上了树。

群众的笑容,就是对记者工作最好的褒奖。

深入农村坝坝采访,新闻素材永远是鲜活的。

□华冀 文/图

10月31日,华蓥市观音溪镇高坪村。

暮色临近,在村里蹲点扶贫了一天的邱海鹰,和帮扶对象詹廷贵告别,准备返回城区。临行前,两人却因为一件小事“争吵”了起来。

“老詹,你听我说,鸡蛋必须按照市场价购买,这是原则,没得商量。”

“邱记者,你们帮助我们这么多,我早把你当自家人了。一家人送几个土鸡蛋,咋能收钱呢?你要硬给钱,我不卖了!”

原来,邱海鹰欲购买詹廷贵家的土鸡蛋,不仅仅是家里需要,更重要的是帮詹家销售。一听说邱记者要买鸡蛋,詹廷贵和妻子陈维菊坚决不肯收钱,还表示要送几只鸡。几番争执,詹廷贵实在拗不过,只能收了钱。

邱海鹰是华蓥市委报道组组长。因为扶贫,詹廷贵第一次知道“市委报道组是干啥的”;因为扶贫,詹廷贵第一次了解了“记者看起来光鲜,更多的却是在‘玩命\’工作”。

“我们是最基层的‘小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时代,用眼和脚步丈量大地,用心和情感奉献人民。”邱海鹰说,报道组的记者,就是一群在最基层新闻战线守望时代的“田坎记者”。

川东小城的“新闻大咖”

广安市乃至四川省新闻界,华蓥市委报道组(广安日报华蓥记者站)都颇有名气。

华蓥市委报道组(广安日报华蓥记者站)的新闻队伍很“牛”。这个最基层的新闻机构,6名记者,其中有3位是新华社签约摄影师,有4位是人民图片库签约摄影师。除此之外,华蓥市委报道组还有多位记者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视觉中国、东方IC图库、《四川日报》等国内各大媒体的特约通讯员或签约记者、摄影师。其中,“领头羊”邱海鹰更是全国新闻摄影界有名的“大咖”。可以说,这样“牛”的县级新闻队伍,在全国都极其少见。

华蓥市委报道组(广安日报华蓥记者站)的新闻业绩很“牛”。这个最基层的新闻机构,每年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四川日报》《广安日报》和新华网、人民网、四川在线、凤凰、搜狐、腾讯等国内各大媒体发稿的数量超过20000件次,连续20余年领跑广安市对外宣传工作,成为广安市对外宣传战线的一面旗帜。今年8月,四川省新闻摄影学会还将学术交流与艺术创作基地挂牌在华蓥市。

华蓥市委报道组(广安日报华蓥记者站)的宣传平台很“牛”。2013年12月,《华蓥手机报》正式运行。这是广安市区县(市)第一家手机报。至此,报道组的宣传平台涵盖了报纸、网络、手机等各个领域。华蓥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各种经验、成效,也通过这些阵地传至全国各地。

为什么这支基层新闻队伍这么“牛”?因为他们对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无比忠诚,因为他们有着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因为他们坚持学习,不断刷新新闻知识储备。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对华蓥市委报道组记者来说,没有工作日和节假日的区分,也没有大新闻和小新闻的区分。“最好的采访秘诀就是多跑,最大的明星就是人民群众。”报道组的年轻记者周松林说。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近年来华蓥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宣传好电子信息产业,华蓥市委报道组的记者“疯了”似的往企业跑,往工业发展区跑,往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办公室跑。《“煤都”变身“电子城”》《小山城的手机梦》《小手机推开世界经济之门》等新闻稿件先后在新华社、《经济日报》《四川日报》等中省主流媒体刊发,产生了巨大影响。华蓥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为媒体争相采访和宣传报道的对象。

2014年1月7日,新华社通稿刊发了一组图片新闻《新型节能拼装房现四川农村》,对广安市加快推进新型住宅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绿色环保建材产业园区、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行了报道。随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政府网等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这篇重磅新闻的幕后推手,正是华蓥市委报道组组长邱海鹰。

“专业、专业、专业”,这是华蓥市委报道组采写新闻的“灵魂”。对于每一篇新闻报道,尤其是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大新闻,报道组的记者、编辑都会共同策划、共同合作,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反复推敲。“报道组直面基层群众,我们更是要对党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负责。”邱海鹰说,华蓥市委报道组之所以能把很多看似微小的事件做成好新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认真、专业、奉献的新闻精神。

“传、帮、带”,是华蓥市委报道组培养新一代“新闻大咖”的重要途径。在邱海鹰、杨天军等老一辈新闻人的带领下,不仅报道组的一群年轻新闻记者迅速成长,华蓥市各条战线的一大批通讯员脱颖而出。

王晓均是华蓥通讯员队伍中的佼佼者,每一年,他在各大媒体发稿的数量达300余件次。其中,不少稿件还在“国字号”的媒体发表。单从这一点来说,王晓均已经不亚于专业记者。

有人说,看到报道组记者的时候,他们在报纸、网络、手机上;看不到报道组记者的时候,他们在采访路上。无论是重大政治经济活动、社会民生,还是自然灾害现场,报道组的记者从不缺席。华蓥市委市政府领导评价说,华蓥市委报道组的记者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及时传递党的声音,积极服务人民群众,不愧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袖珍单位”的扶贫大作为

难以想象的是,在四川新闻界创下赫赫名气、每年高产新闻作品的华蓥市委报道组,是一个仅有两间办公室、6名新闻记者的“袖珍单位”。

“单位虽然很小,但是责任十分重大。”华蓥市委报道组即将退休的资深记者杨天军介绍,报道组隶属于华蓥市委,主要负责该市新闻报道和对外宣传、有关问题的调研和采访、为市级领导提供参考资料等,同时负责与上级媒体的联络、基层通讯员队伍的建立、培训等。

“在报道组当记者,除了精湛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须要讲政治、顾大局、懂规矩、守纪律,时刻把党性放在第一位。”在邱海鹰看来,作为党员记者,不仅要写好新闻,还要在新闻战线当好表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这其中,最直接的一个体现,就是完成好华蓥市当前最重要的脱贫攻坚工作。

华蓥市委报道组帮扶的贫困村是观音溪镇高坪村,并具体帮扶6户贫困户。村里地处偏远,绝大多数贫困户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好,加上缺乏劳动力,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报道组的记者为了帮我们脱贫,想了很多办法。”在75岁的李华菊心中,这些原本陌生的人,通过一次次的走访和排忧解难,现在成为她的亲人。每一次报道组的记者到家,李华菊总会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核桃、花生来招待,“但每次我又原封不动地端了回去。”

为了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今年6月,华蓥市委报道组在反复走访高坪村和征

询贫困户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要求,结合贫困户家庭情况,制订了《扶持结对帮扶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的实施办法》,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奖补用于购买发展家庭畜牧业所需幼崽、种植业所需幼苗、良种等。

4个月后,李华菊领到了1480元奖励,詹廷贵领到了2000元奖励。另外两户贫困户韩开丰、詹登武也分别获得了1560元和2000元的奖励。詹廷贵还算了一笔账,在报道组的帮助下,今年他家养了两只羊、近百只家禽,加上“以奖代补”的补助金,到年底至少能增加7000元的收入。

“几乎天天都来,比我们贫困户都上心。”周方平是易地扶贫搬迁户。他说,从10月初开始,帮扶责任人、报道组记者游青几乎每天都会到房屋建设现场查看。不久前,通过游青的政策宣讲,周方平还办理了扶贫小额信贷,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除了鼓励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华蓥市委报道组还在贫困户中开展“脱贫之星”“文明户”评比,引导贫困户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做好环境卫生,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开展脱贫攻坚。

建立脱贫攻坚“档案库”,开展脱贫攻坚新闻宣传,引导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推动扶贫项目落实,实施“以奖代补”措施,大力宣讲脱贫攻坚好政策,坚持蹲点扶贫……华蓥市委报道组克服单位小、资金少、工作任务重等不利因素,“挤”出帮扶时间、“抠”出真金白银、“拿”出帮扶措施、用“活”帮扶政策,扎扎实实开展好脱贫攻坚工作,真正实现了“小单位”有扶贫大作为。

基层记者当好“社会活动家”

2014年底,华蓥市义工们筹集了一批棉被、棉衣等保暖物品,送到生活在华蓥山深处高寒地区的贫困群众手中,邱海鹰对这次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

采访结束后,一名中年男子叫住邱海鹰,有些难为情地请求说:“能不能麻烦你们给我爸妈拍张照?”

按照男子的要求,邱海鹰为两位老人拍摄了合影。中年男子说,因为他们家在深山里,老人们腿脚也不大方便,为二老拍一张合

照的心愿一直没能达成。

这件小事引起了邱海鹰的深思。“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拍过一张照片。”兼任华蓥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的邱海鹰,萌生了为山区老人义务留影志愿服务活动的想法。

2015年6月23日,华蓥市委报道组和市摄影家协会启动了“留住岁月、定格亲情——为留守老人留影”志愿服务活动,用一年时间为1000名65周岁以上留守老人义务拍摄肖像照、生活照、全家福等,同时为所拍摄的老人赠送制作的24吋精美彩照一幅和相框。

一年来,华蓥市委报道组的记者和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们,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了华蓥市的村落,拍摄了大量珍贵的镜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2015年,这项活动被纳入广安市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1周年文化体育类活动和华蓥市建市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今年,广安市文明委将其评为“2016年度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四川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该活动。

如今,所有老人全部收到了照片。邱海鹰透露,下一步,华蓥市委报道组还将启动为610名儿童拍摄照片的活动,并在2017年“六一”儿童节前完成。

近年来,华蓥市委报道组的记者在采访之余,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了“为留守儿童送温暖”“为贫困学生送礼包”等活动,并组织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帮助有困难的人。同时,报道组还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群众牵线搭桥,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

2015年7月,一位居民给华蓥市委报道组来信询问农村“吃低保”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还提到了“人情保”的问题。接到来信后,市委报道组第一时间联系居民所在乡镇给予了回复,并联系该市民政部门详细解读了低保政策。根据该事件,报道组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后,还在《广安日报》上刊发了《群众疑问:“吃低保”要啥条件?政府释疑:制度保证“低保”不走样》新闻稿,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基层记者要有大作为,竭尽所能服务人民群众,不负新闻记者这个神圣的职业,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华蓥市委报道组(广安日报华蓥记者站)的记者们,做守护时代的“田坎记者”,这就是基层记者的使命。

新闻推荐

华蓥“蚌壳舞”诙谐舞步庆丰年

从2月9日开始,华蓥市文化馆的张月华和同事进入了“忙碌倒计时”:往返于天池、永兴等乡镇,组织和指导民间艺人排练“蚌壳舞”。“蚌壳舞”也叫“彩蚌舞”,发祥于华蓥市天池镇,是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华蓥有群“田坎记者”)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