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本报记者 李倩
8月31日上午,刚一上班,邻水县委所有常委再次聚在一起,召开碰头会。在常委们汇报完各自分管工作上周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后,县委书记对本周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整个会议用时不到半小时。
“看起来和平常的会议没有什么两样,却和以前有质的区别。”负责会议安排的县委常委办副主任袁乙伍告诉记者,自7月份第一个周一形成常委碰头会制度以来,以每周为单元,开短会、找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并提出解决措施,推进全县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已成为邻水决策层的新常态。
尽管会议时间非常短,负责会场工作的袁乙伍却印象深刻。“有好几次,由于工作推进情况不理想,在工作点评环节时,一些常委红了脸。”袁乙伍说,这个会议和领导干部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会议类似,但更结合工作实际。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推进作风转变,密切联系群众。
事实上,这只是邻水县深度结合“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抓手之一。
与县委常委碰头会相对应的,是每月第一个星期一的邻水县党政领导碰头会。“所有领导不需要准备总结材料,上月工作的完成情况全部呈现在表格上,一目了然。”袁乙伍说,这样一来,会议发言都没有套话、空话,内容直指具体问题。
会风的改变,也带来了作风的转变。9月2日早上7点半,起床正准备吃早饭的袁乙伍接到同事打来的电话:“书记请你去食堂,有事要谈。”袁乙伍匆忙跑到县委食堂。“书记啥也没说,吃完饭就叫我走。”
不知缘由的袁乙伍坐上车,随县委书记一起来到九龙镇。由于事先没打招呼,调研组发现该镇重点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到位等问题。“必须尽快整改!”县委主要领导严肃指出。
像这种调研,袁乙伍已随行经历了多次。在丰禾镇查出交通安全隐患10处,现场办公指导问题解决;在太和乡发现扶贫台账不精准,要求乡党委政府立即整改……
不打招呼下乡调研,在查找问题之外,还创造出了新经验和新举措。一次,县委主要领导到风垭乡调研时发现,在新建的乡卫生院里,只有一个病人在输液,全体医护人员虽都在岗,却无事可做。
此次调研后,邻水决定推行乡镇医生进村入户工作制。袁乙伍说,相对于当地党政领导和村干部,一些群众对医生更容易亲近,“这样,不但群众能就近接受医疗救助,乡镇医护人员也成了社情民意搜集员。”
对于每月的下乡时间,邻水县对所有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领导作了硬性要求,每月必须深入联系乡镇两次以上,每季度收集1次社情民意。
这样的要求看似没有新意,实则带来了作风上的大转变。每周县委碰头会时间逐渐缩短,最开始一场会议用时近一个小时,现在不到30分钟。“这是因为工作推进得更快,问题更少了。”袁乙伍说。
县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基层作风也明显好转。“现在县委常委班子调研有个共同感受,乡镇干部明显更务实,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少。”袁乙伍认为,全县领导干部风气好转,得益于县委主要领导的表率作用,就连认为在办公室工作只是个“二传手”的他,也不再将工作传来传去,“任何事落在手头,都要做实、做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邻水记者站吕清辉曾涛刘苏阅)“是党的好政策,才有今天的我们,作为邻水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家乡的扶贫工作尽份力!”10月16日下午,邻水重庆商会会长在参加该县举办的扶贫捐款现场募捐活动中,现场...
邻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邻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