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的独特阅历,对诗歌的独到感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农民诗人”林吉坤过上了独特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激情迸发创作诗歌,矢志不渝地坚持追求着他的精神文化生活。
林吉坤夫妇正在旱育秧苗床地里除草
“我种出来的有机大米,无公害、无农药残留,根本不愁销路,到了收获季节,老顾客都会主动打电话要求购买。”日前,在大竹县姚市乡楼房村3组,给旱育秧除草的林吉坤一脸自信。
林吉坤是大竹县作协会员,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诗人”。对人生的独特阅历,对诗歌的独到感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林吉坤过上了别样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激情迸发创作诗歌,矢志不渝地坚持追求着他的精神文化生活。
他的作品多以记录伟大时代人民生活变迁、抒发个人生活际遇、讴歌真善美为主。“诗歌源于生活,要有一定的感悟,对人生有一定的认识。虽然我的文化不高,但我能从诗歌中感到一种轻松和自然。”林吉坤娓娓道来。因为有了这份执著和热爱,30多年来,他种地、写诗几不误,过上小康生活的他,诗歌创作也取得丰硕成果,迄今已创作现代诗800余首。
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是一个立志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新型农民”。他在楼房村流转土地120余亩,发展有机水稻、苗木、中药材、养蜂等产业,一个小型绿色生态农场已具雏形。
52岁的林吉坤,土生土长的楼房村人。1980年高中毕业后,他在本村当过代课教师,经营过村办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他加入了打工大军行列,先后到深圳、成都、乐山等地创业打拼。打过小工、卖过咸菜、当过糕点师,他度过了人生中的一段坎坷岁月。
1994年,林吉坤拿出全部积蓄,在邻水县太和乡承包荒山1600亩发展畜禽养殖。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初次创业失败,欠下外债17余万元,生活陷入了困境。
林吉坤是一个爱读书、勤思考、有闯劲的人,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他始终与书籍为伴,勤于思考。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渐渐浮出——“究竟搞啥子才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2007年,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让林吉坤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家乡绿水青山,我要回到家乡去,发展生态农业!”
下定决心后,2012年,林吉坤怀揣生态农业的创业梦想回到了大竹县姚市乡。怎么发展?发展什么?有过一次创业失败经历的他有些踌躇不定。
“老林,家乡外出打工的人多,土地撂荒较多,你为什么不把这些土地集中利用起来?”关键时刻,姚市乡党委政府对他伸出援手。在楼房村两委的牵线搭桥下,村民们纷纷流转土地,支持林吉坤返乡创业。
修建生产路、采购种子种苗、购买机械设备……当年投入资金10余万元,“农民诗人”林吉坤的生态农业园正式起步。
4年过去,漫步在林吉坤的农业生态园里,旱育秧长势喜人,丹桂、红豆杉等苗木连片成荫,房前屋后蜂飞燕舞,处处鸟语花香。“我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现在每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林吉坤喜形于色。
采访结束时,林吉坤告诉记者,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
扩大优质水稻种植规模,开办养蜂技术培训班,打造一个像模像样的生态家庭农场,带动更多的乡亲实现“生态梦”、“致富梦”。
在查看蜜蜂酿蜜情况
维修生产路
讲解黄精种植管理技术
给丹桂树苗修剪枝条
新闻推荐
近日,邻水县教科体局组织130余名新安办主任进行了“学校安全管理”培训。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金鼎实验学校,了解学校食堂、宿舍、门卫等方面管理情况,以及安全制度和预案建设情况。会上,金鼎实验学校...
邻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邻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