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孔虹 本报记者 李倩
5月12日,太阳晒在脸上有些火辣,但邻水县牟家镇刘家沟村3组贫困户祝启兰却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一丝不苟地在果园里为梨子套袋。
“没想到,十年不挂果的梨树,居然给救活了!”祝启兰喜出望外。
原来,11年前,村里动员村民发展以园黄梨、黄金梨为主的经果林160余亩,涉及1、3、5组172户农户624人。这满载着村民脱贫希望的果树,第二年便挂果了。只是没想到的是,此后,果树再也没有结出果子。地处铜锣山深处的刘家沟,依然十分贫穷。
村党支部书记黄合荣猜测,“可能是品种有问题。”村干部请专家来“诊断”,得出结论:管理没有跟上。“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没有技术和人手啊。就算管理跟上,路也不通,卖不出好价钱!”黄合荣有些发愁。
祝启兰家种了3亩梨树。她年事渐高,身体也不好,逐渐对果园失去信心。其实,失去信心的不仅是祝启兰。尽管村干部多次做工作,动员大家把苗木管起来,然而始终没有村民响应。“不行就找业主来承包。”可是,这个想法也因为没有人愿意承包而搁置。
去年9月,“第一书记”钟玉良到刘家沟村走马上任。看到这一片“死去”的果树,心痛不已。钟玉良下定决心:“不能让这片果园荒废下去,要让群众重拾脱贫奔小康的信心!”
钟玉良带着村支“两委”一班人与镇党委政府共同规划后,开始着手实施果园起死回生计划。村里先后两次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学习,3次邀请专家现场查看。参与其中的村民切身感受到,“果园还是很有前景的。”
“现在果园由村上统一管理较妥。”牟家镇党委副书记王东的意见得到村民的一致赞同。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村民以土地入股,村上统一管理。有了收益后,按照村民8成、村集体两成进行分红。“死马当作活马医。”大多数村民和祝启兰一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不久后,村上派出文书巫郭明外出学习梨树管理技术。学成归来,巫郭明组织农户到果园实地培训。施肥、除草、修枝、喷药……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只要有时间,巫郭明就往果园跑。
“挂果了,挂果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春天,沉寂了10年的果园终于挂果了,村民奔走相告。
信心,重新回到村民心中。“郭明,这段时间果园该做啥了?”5组的余金德见到巫郭明,急忙上前讨教。巫郭明心里美滋滋的,高声回答:“疏果,然后套袋。”
“我们套的不是果子,是钱啊!我现在一天可以套2000多个。”果园里,余金德忙着为果子套袋,汗水湿了他的衣衫也不停下来。
“我们已经和销售商签订了合同,现在村里的水泥路也修通了,到时候他们自己进村来拉。”王东鼓舞着大伙儿的士气,“乡亲们好好干,这片果园会为我们‘长\’出更多票子!”
还是那个偏远落后的刘家沟村,不一样的是,如今,村民脱贫奔小康士气高涨。
新闻推荐
□邻水记者站吕清辉孔虹本报记者李倩邻水县牟家镇金凤村6组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一处“神奇”的泉眼。泉水潺潺突涌,清澈见底。据当地的村民介绍,其水温无论春夏秋冬,终年不变,一直保持在23℃左右。这...
邻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邻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