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 桂平新闻 平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贵港市 > 贵港新闻 > 正文

从木头泥浆厨房到智能电器厨房——改革开放40周年市民厨房变迁记

来源:贵港日报 2018-09-01 12:4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蒙思帆

小小的厨房服务着我们的一日三餐。改革开放40年,厨房的变迁,也折射出我们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变化。记者近日走进市民家中,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市民生活的变化。

木头和泥浆搭成的厨房

8月28日,记者走进梁加学老人的家中,看见她家的厨房整洁大气,有长约3米的石英石灶台面,灶台底下是一个个橱柜,台面上厨房用品整齐地摆放着。“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家厨房变得越来越好,以前,厨房可没有这么好哦。”

梁加学老人今年83岁,家住港北区西江社区,以前住在西江农场第三村民小组。梁加学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的厨房非常简陋:先用木头搭起一个架子,再用泥巴糊在木头上,然后抹平它,等泥巴干了之后,一个约半人高的厨房就搭建出来了。为了不让烟雾熏回屋内,她还自己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烟囱,一家人的饭菜就是在这个简陋的厨房里做出来的。

对于梁加学来说,以前的生活是难忘的,更令她难忘的是,她以前每天一大早就背上一个背篓,去树较多的地方捡树枝放进背篓里。当没有散落的树枝可以捡时,就捡那些掉下的树叶当火引子用。想起以前的种种,梁加学不禁莞尔一笑。

厨房燃料的演变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厨房搭建所用到的材质有了较大的改变,许多家庭的厨房都是用砖头和水泥砌成。“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我家里的厨房发展到用砖头和水泥砌成,而且还分了两层,上面一层是用来烧火煮饭,下面一层用来养鸡。”家住港北区石羊塘社区的张东娣阿姨说道。尽管当时他们家里的厨房也是烧木柴,但是村里的一些人会拉木柴进城卖。张东娣说:“我记得当初一车木柴是20块钱,一车就有100斤,我买一车木柴够用半年的时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用煤气和灶具做饭开始流行起来,一个个煤气罐放在厨房,只需轻轻转动一下煤气罐的阀门,再转动灶具的开关,“蹭”的一下就有蓝色的火焰喷出,极大地方便市民日常做饭。

从人们一车车木柴拉到城区卖,变成大街小巷“充煤气咯”的吆喝声,张东娣说,只要喊一声,充煤气的人就会上门把煤气罐拿走,充好煤气再拿回来,方便了很多。慢慢地,张东娣一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到了2000年后,新建的房子和厨房都贴上了瓷砖,她说烧菜做饭舒服多了。

智能电器普及厨房

8月29日,家住豪港华庭小区的王大道阿姨正在家里煮饭。她把大米淘洗干净后放入电饭煲中按一下煮饭按钮,再把汤料放入另一个汤锅中,加入水,插上电源,选择按钮。之后走出厨房,在一旁逗孙女玩乐,静候饭熟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

“以前哪有现在这么方便,现在把电器插上电,按一下按钮就不用管,到时间自动就煮熟了。”王大道边逗着孙女,边笑着跟记者说。王大道老家在覃塘区樟木镇,以前家里的厨房也是用砖头简易搭建而成,整个厨房就三个灶台:一个用来煮菜,一个用来煮饭,另一个用来煲水。“当时在老家做饭的时候,对火候的控制很重要,稍不注意,就容易烧焦,所以那时煮饭都不敢远离厨房。”王大道说。

自从搬到城区居住后,王大道家里的厨房添置了不少新的厨具,炒菜做饭都比以前省事不少。她告诉记者,现在这个时代,基本上每个家庭的厨房都有很大的改观,即便不是很富裕的家庭,也有电饭煲、油烟机、电磁炉等一系列的电器。有的自建房还保留有煤气罐,有的家住小区的都用上了管道天然气,只要插卡就有天然气到家。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家里的厨房从简陋到用上智能电器,厨房里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在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感觉很幸福。”王大道笑道。

新闻推荐

浅谈年轻记者如何快速成长

贵港日报社张庆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记者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要...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木头泥浆厨房到智能电器厨房——改革开放40周年市民厨房变迁记)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