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钧韦小强李文选陈小丽文/图
路地和谐是生产力。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六寨至河池、宜州至河池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始终以“立足高速展形象,干好工程树丰碑,环保优先铺坦途,路地和谐创双赢”为指导思想,把工程的进展与驻地人民共同发展紧密结合, 坚持“修路架桥,造福百姓”的理念,在加快工程进度的同时,不忘以民为本,积极主动帮助沿线群众解决事关民计民生的具体问题,与当地村民建立了和谐的路地关系,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进度。截至10月10日,六寨至河池、宜州至河池高速公路项目共完成投资2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2.22%;完成土石方工程60%,桥涵、隧道工程完成50%,桥梁基础完成90%。
从村民最想解决的事做起
钻深井引甘泉,圆村民百年梦。六宜高速所经的金城江区白尾屯,村庄水源匮乏,当地村民用水极度困难。他们曾尝试过钻井取水,但由于对地质水系了解有限,且地处岩溶地区,多次钻井均未能找到水源。因此,每户村民都在自家地上建有储水柜,在枯水期仅靠雨季蓄存的雨水来维持日常的生产生活用水。宜河路第八项目部了解情况后,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想方设法帮助村民解决“用水难”的问题。他们一面积极主动地从20公里远的市区运水到村,暂缓村民用水难题,一面花20万元请来专业的找水队伍,开挖了4口百米深井,架设自来水管道经村中并专门预留出水口方便村民使用,同时也可满足项目施工用水。
南丹县关上村历来用水困难,家家要从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用塑料管引山泉入户,水贵如油。遭遇枯水期,一日接水十几公斤,仅够家人煮饭饮用,洗衣洗澡犹如过节。当地政府曾投资数十万元试图解决问题,但始终未能让村民实现“自来水”梦。六河路第四项目部进驻该村后,先是从数公里外的水库引水入村,解决了村民的部分生活用水,但该水源毕竟不能饮用。项目部凭着走南闯北的经验,找来专业人士实地勘察地形地貌,几经论证后投资4万元,在大山间的峡口钻井66.2米取水成功。8月18日,清澈甘甜的地下水,让视水如油的关上村民欢呼雀跃,许多老人抱拳施礼,感谢第二标段项目部“深井引泉”之恩。
视驻地为故乡,铺和谐之坦途。与“用水难”一样,“交通难”也是困扰村民的一大难题。南丹县巴瑶村坐落在大山脚下,村民进出村庄必须绕行几百米的田埂,一到雨季便脚下泥泞,寸步难移。六河路第六项目部调来民工和机械,为村里修建了长200多米、宽5米、碎石路基40多厘米厚的出村道路,解决了村民的老大难问题。六宜高速公路各合同段为村民修筑便道,方便群众进出和车辆出入的事例举不胜举。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帮助沿线村民新修、修复、改造、硬化道路目前已达8.3公里。
抗干旱保插秧,急村民之所急。今年4月中旬,节令已到了当地春耕插秧的时候,但罕见的干旱使得南丹县关上村水田干涸龟裂,秧苗插不上,村民心急如焚。驻扎附近的第四标段经理部了解这一情况后,当即决定停下工程,抽调部分机械支援当地群众抗旱,由项目部党支书李文选亲自组织村民排序等待浇地,并派专人负责24小时不间断抽水。小溪般的涓涓水流随着马达的轰鸣滋润着干枯的水田,也润泽了村民们的心田。
……
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成为六宜路建设指挥部以及各施工单位响亮的工作口号。“助水”、“助行”这些常人眼中的“小事”,成为他们工作中的“大事”。
从村民能感知的细节做起
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各标段开工伊始,就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的倡导,精细筹划当地农民工的资源利用,尽力满足驻地群众“家门口”打工的愿望,并根据他们的技能特点,安排他们从事警卫、厨师及劳务施工等“非危险”工种,工资待遇同工同酬,方便他们边就业边照顾家庭。截至目前,六宜高速公路共使用返乡农民工1026人,使用当地机械194台。
项目便民工作,细化到当地每个角落,深入到每个村民的心坎。白尾屯距离金城江市区较远,村民出入通行不便,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宜河路第八项目部临时驻地在该屯建设之后,优先采购屯内的家禽和蔬菜,一定程度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他们还开通了施工便道,方便村民出行。乡村小道汛期遭雨水冲毁,施工单位积极抢修,防止庄稼受灾,减少村民损失。
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日常工作中,六宜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领导反复叮嘱相关负责人,一定要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一个数十亿投资的项目指挥部在抓工程建设的同时,为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忙碌,为的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单位人员常常带着对当地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维护好当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筑和谐之路,保生态平衡。指挥部要求各合同段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周边环境污染,妥善处理生活垃圾,“保施工、美环境”两不误。工作中,要求现场人员尽量安排噪音大的机械在白天施工,噪音小或无噪音的机械在夜里施工,减少施工带来的噪音污染。
在炎热的夏季,为减少尘土带来的环境污染,施工单位常安排水泥罐车每天在泥沙路上洒水三到四次,保持路面不扬尘,尽力确保附近村民生活干净无污染。
伸援助之手,献滚烫爱心。7月份,罗城卡马水库出现险情,7000多名群众被迫撤离。六宜指挥部在灾区人民急需援助时捐款6.14万元,支援罗城人民抢险救灾、重建家园。
六宜路指挥部临时党委清醒认识到,要构建和谐之路,赢得村民的信任,必须坚持以民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办好一批顺民意、利民心的实事和好事,使“为民办实事”工程惠及更多的人。
宜河路第八标段项目部给村民送水泥,砌筑水池和挡土墙;在施工点附近,为保证村民的出入安全,在路口设置安全标语,粘贴温馨提示牌;第二标段帮助村民解决灌溉问题;六河路第七标段向当地贫困大学生捐款,为当地村民清理垃圾;很多标段项目部安排机械帮助村民挖塘养鱼、平整土地、运输房屋建材,为农田换填肥沃土壤。六河路第三总监办为金城江区九良村小学重新粉刷、装修教室,铺地板砖,还运来了水泥和球板,把旧球场改造成新的灯光球场。六河路第八标段出资2万元为驻地侧岭中学购买学生铁架床等……
从“小事”做起,把好事做“实”。因为关注民生,六宜高速建设者与沿线村民走得越来越近了。
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体会
一项项民心工程,诠释着六宜路建设指挥部对“和谐之路作贡献”深刻内涵的理解:既关注眼前的、显性的问题,又关注长远的、隐性的问题,通过破解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建立与当地村民的和谐关系。村民对建设者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施工过程中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
南丹县关上村摩岜屯群众得知第四标段天生桥隧道和摩岜二号高架桥是控制性工程后,在现任队长杨国兵、前任村支书杨双贵的带动下,不等红线用地补偿款兑付,就提前交付红线用地,并在临时用地和道路使用方面全力提供方便,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村民陈明辉、周家权还无偿提供坡地供项目部修建工程抽水泵房、蓄水池。
宜河路第八标段路基主线内有数十座无主坟,由于风俗习惯的影响,迁坟队伍难找且要价远远高于拆迁标准,迁移无法进行,施工开展不了。则洞村支书周海显、白尾屯村民周玉民得知后,主动上门联系,带着项目部人员现场查看、耐心调查,逐个找出无主坟,并按相关程序,带领村民在短短一周内帮助迁移了几十座无主坟,为项目部打开工作面奠定了基础。
金城江区六圩镇那龙水库大桥以及肯研大桥是第八合同段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开工之初,尽管补偿款已下拨到村里,但却兑现不到群众手中,村民拒交土地。通过与村民的主动沟通,项目部从细节入手为民做实事解难事,打消了村民顾虑,与村民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村民最终同意优先将未兑付补偿款的土地交给项目使用,确保了两座大桥的顺利开工。
百姓心中有杆秤。项目开始进场时白尾屯寻衅滋事闹得最凶的小伙子,现在却是对项目建设最热心的。施工点的技术人员一有空闲,就常常被他邀到家中聚餐聊天。
“暴雨无情,但却让我看到了六宜高速公路指挥部为老百姓做好事解难事的真心实意。”罗城卡马水库下游的受灾农民这样说。
“感谢领导给我们送来了放心水,也帮我们圆了用自来水的梦想。”在白尾屯,60多岁的周玉明老大爷握着六宜路第八项目部经理陈振山、党支书方开伟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感谢总监办为九良村小学新建篮球场。”九良村小学校长卢文闯动情地对六河路第三总监办总监黄智冠说:“孩子们又有打球的好场所了!”
……
路地一家,同筑和谐坦途;和谐路地,共谱双赢新曲。一件件看似细小的事情,正为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六宜高速公路项目在河池这座美丽的山城不断赢得新的喝彩。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韦继川本报通讯员苏宏流“李家俩老好福气,天送孝子施情义,好比神灵来关顾,好比蔗糖加蜂蜜”。这首流传在芒场镇巴平村一带的山歌,说的是村里的李永龙多年真情侍奉养父母。像李永龙一...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