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始终把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大力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努力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验到农事,休闲农业已从过去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3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7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五星级、四星级等高星级农家乐增至85家,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数量达2600万多人次,休闲农业年经营总收入突破20亿元。
一、基本特点。一是从发展阶段上看,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各地均将休闲农业发展摆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将休闲农业作为重要的新型农业产业加以培育,规划建设了一批休闲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重要线路,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不仅仅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这种传统的休闲农业层次,更多追求通过休闲农业去认识农业的艰辛、追忆农耕文明的深厚内涵、增加农业的知识教育。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市郊区,向更多功能适宜发展区域转变。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正由包河区大圩镇、庐阳区三十岗乡,加速向环巢湖旅游大道沿线、国道及省道沿线延伸。四是从经营模式上看,从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休闲农业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且已经形成一批重要的园区和基地,特别是已经形成以包河区大圩镇和庐阳区三十岗乡为核心的休闲体验采摘农业基地、以环巢湖旅游观光大道为主轴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以肥西县三河镇和庐江县同大镇为中心的休闲旅游农业基地。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二、主要模式。一是农家乐模式。这也是最主要的模式,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二是田园农业模式。利用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了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如三十岗的桃花游、烟墩街道的赏花游都是这种模式。三是民俗风景模式。利用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日庆典、民间歌舞等休闲活动,增加了农业休闲的文化内涵。四是村落古镇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美好乡村建设格局为休闲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如肥西三河古镇、肥东长临河古镇、巢湖市将军故里洪疃村都属于这种模式。五是休闲度假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情、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等,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等服务。如肥西县老母鸡生态园就是这种模式。六是科普教育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博物馆等,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如长丰县水湖镇草莓生产基地、庐江县稻米博物馆就是这种模式。七是回归自然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微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温泉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受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如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庐江县汤池温泉游等。
合肥市农业委员会
新闻推荐
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刀刃内向,“鞭打快牛、刀砍慢牛”,按照“精兵”战略,着力锻造一支具有“鹰的理想、牛的精神”的“铁军”队伍。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下...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