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今日巢湖 今日肥东 今日肥西 今日长丰 今日庐江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今日巢湖 > 正文

新年好彩头 合肥获点赞 “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合肥行”受各大央媒频点赞

来源:江淮晨报 2020-01-10 07:35   https://www.yybnet.net/

岁月如新,初心如故。蓦然回首,一年又始。刚踏入2020年,合肥就迎来了一个好“彩头”,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光明网、环球网、中国青年网等一众中央主流网络媒体将目光聚焦合肥,他们关注的事件只有一个: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合肥行活动及其系列成果发布。在此之前,网络大咖们在“逛”遍合肥、“叹”之惊变后,个个妙笔生花,将合肥狠狠“赞”了个遍。

置身于“合柴1972”,作家叶辛联想到过去的捷克古城,看到了合肥的未来;作家王朔认为,合肥徜徉在浩瀚的诗词里,它有令人沉醉的风土人情与前世今生;在作家潘小平的心中,合肥曾经很小,小到科大学生午后就找不到营业的饭店,合肥现在很大,大到可以包容所有,放眼全球;作家袁岚峰用他独有的高科技视角,将合肥置于世界之上,用宇宙的胸怀去感知它的突飞猛进……参加了2019年10月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安徽省作家协会、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合肥行”活动后,每位网络大咖眼中都有了一个全新的合肥。合肥从“江淮小邑”到“创新之都”,科技创新已嵌入这座城市的基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里已然成为吸引海内外人才前来工作、交流的一方热土,这里正走进全球视野,成为一座有故事的“黑马”之城。

关键词:文化镜头1:文创园内奇思妙想,古诗词里谈笑古今

2019合肥最火的文创景点,非“合柴1972”文创园莫属。这个2019年国庆节刚刚对外开放的园区,人流日均过万,一跃成为合肥最火网红景点,而这里也是“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合肥行”活动的重要打卡地之一。

作为“领队”,叶辛,这位有着辉煌过往,经典作品《蹉跎岁月》《家教》《孽债》《恐怖的飓风》《三年五载》都耳熟能详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对合柴1972情有独钟。

他对合肥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自从通了高铁,合肥这座城市不知不觉间就近了。坐上最快的高铁,从上海到合肥两个多小时就到了。”这次活动,让叶辛有机会再次了解合肥。

在“合柴1972”,叶辛找到了许多记录他年轻时的老物件。循着柴油机厂的足迹,他的目光从每一个展馆,寻觅着当年老厂房的踪迹,斑驳的墙壁,墙上挂着的出勤率记录本,半个世纪前使用过的茶杯、热水瓶、电风扇、凳子……窗外的大草坪,走廊里的美术作品,厂房的天花板,转弯处的一个雕塑,都会让他会心一笑。

置身于这座文创园,游历过四方的他不禁浮想联翩。从贵州遵义城里的“三线建设”纪念馆,到捷克古城克鲁姆洛夫。他将“合柴1972”与捷克这座世界上最美的迷人小镇相提并论。

他说,克鲁姆洛夫曾经是一座充满了肮脏难闻气味的小城,烟囱里冒着黑烟,路上丢弃着废纸、塑料袋,半天也没人走过,死气沉沉。经过九十年代以后的逐渐修整、打造、挖掘,克鲁姆洛夫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成了捷克游客最多的城市。

“所有的老物件,在新的艺术创意的背景上,让人联想到岁月的沧桑和往事的依稀。它一定会越来越受欢迎。”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作家正在为合肥文创的未来畅想着。他不禁想到,既然有“合柴1972”现在的模样,经过更加精细和创意的打磨塑造,它一定能成为合肥崭新的文化地标,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里富有特色的文化园。而合肥这座以往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或许也会成为像捷克那样,有着举世闻名的特色小镇,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与灵魂。回望历史,抚摸岁月,合肥是有气质、有文化的,历代深受文人墨客青睐,基因里闪烁着诗词的光芒。”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王朔这样评价合肥。

合肥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在王朔的印象里,合肥的美在古人的诗词里。战国《楚辞·招魂》中的“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到取材于“庐江郡”的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再到南北朝的《经陈思王墓》。

王朔还写到了诗仙李白与合肥的缘分。“李白游历安徽五次,时间累计十余年,并在这里走完了人生的旅程。应是无憾的。他毕生诗作千余首,为合肥写诗200多首,这是何等的缘分?是合肥吸引了诗人?还是诗人情有独钟,恋上了合肥?早已在那些诗行里有了答案。”

王安石的《汤坑泉》、苏轼的《孙莘老移庐州》、罗贯中的《逍遥津上玉龙飞》、王阳明的《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诗佳作,耳熟能详,传颂古今中外,载诸史册。合肥,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徜徉在浩瀚的诗词里,让我们读懂南宋才子姜夔的爱情,感动包拯、李鸿章、刘铭传的励志情怀,看见合肥的风土人情与前世今生。

九枚玉,她的作品《少年派》2019年频上热搜,继《女不强大天不容》之后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就是这样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合肥本地人,在这一次“游览”过后,对合肥的文化有了“更上层楼”的深刻认识。以前,“在跟外地人介绍合肥的时候,过于低调含蓄,生怕有王婆卖瓜之嫌”,现在,“于我,合肥犹如大地一般厚重,祖辈一般谦和,给我深刻的文化滋养和踏实的安全感。”这也许就是合肥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人文积淀,带给她的震撼和厚重感。

关键词:科技镜头2:“科技袁人”专注科技创新,全球视野重塑城市气质

还记得抖音上那个学霸“科技袁人”和罗博深的在线PK吗?下面出现在我们镜头中的就是这位科技大咖袁岚峰,他也是本次合肥行的嘉宾之一。

袁岚峰是中科大少年班出身,23岁就拿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如今这位别人眼中的“学霸”、科技界的大咖还成为了网络红人,在抖音上“科技袁人”的短视频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阅读量破千万,微博粉丝近200万,成为现代社会有名的科普专家。

与中科大的缘分,成就了袁岚峰与合肥的缘分,在他的眼中,合肥已不是当年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

“合肥有一个可能是独一无二的特点:位于此地的大学名声,高于城市本身的名声”,这是袁岚峰对于合肥的直观印象。他发挥自己“科普达人”的特长,在文章中用一件“趣事”说明了他的观点。

他分析了世界顶级科学期刊《自然》(Nature)所属的自然出版集团制定了一个“自然指数”(Nature index),通过统计在学术界公认的若干家一流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衡量各个国家或者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产出。中国的自然指数排在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且增长最为快速。

因此,2014年,自然出版集团做了一个中国特辑,介绍了中国基础研究产出最高的11个城市。对于大部分城市,导言中说的都是这个城市如何如何,只有合肥的导言与众不同,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合肥在许多年里都保持着低调。然而,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理科研究中持续不断地开辟新天地,这座城市正在进入全球视野。

可见,对于合肥而言,大学也在提升这座城市的知名度。

袁岚峰的笔下,感慨着合肥的高科技产业出现了“令人目眩”的发展。“例如合肥大力支持的京东方,成为了世界数一数二的半导体显示企业,股票也在多年徘徊之后终于大涨。资本市场已经把科学作为了合肥最重要的标签,成了固定的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普遍认为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可控核聚变是有望彻底改变世界的未来三大科技,而这三大科技都是合肥的强项。

在袁岚峰的字里行间,合肥以一个科技之都的名城,已进入全球视野。

在历史进程中,通过自我奋斗,合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合肥模式”之路。“以前说起合肥,外界最容易想到的是劳务输出、叉车、张辽和包公。现在说起合肥,外界会首先想到云集的学者、卓越的基础研究、蓬勃发展的高科技产业。”

“科学,创造了无限可能,也重新定义了这座城的气质。”

王朔也有同感,“在这里,前沿科技,不断刷新远道而来的参观者对合肥的认知,多项世界第一,不仅让合肥,也让中国在很多科技创新上实现了‘跟跑’到‘领跑’的跳跃。”合肥是有文化的,更是有科技的,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已经融合成合肥的城市资源,焕发出耀眼的色彩。

关键词:包容镜头3:五十年前初相遇,半个世纪缘与情

“感谢多年以前的那个冬天,科大选择了合肥,合肥也选择了科大,如一首歌里所唱: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正如作家潘小平的笔下文字所言,50年前,在最困难之际,合肥接纳了中科大,而50年后的今天,中科大用它的一切正在给合肥最好的回馈。

潘小平是安徽蚌埠人,安徽省网络作协主席,对于合肥,她炙热的情感体现在字里行间,让读到它的人,也跟着回到了那极寒的1969年的冬天。

当年,由于历史的原因,战备疏散“一号命令”发出,在京一批顶级高校需要集体外迁,中科大位列其中。此后,中科大多次派遣人员前往外地寻找安家之所,河南、湖北、江西、安徽都曾是备选方案。“在一片慌乱之中,中国科技大学的师生度过了1970年的元旦。1970年1月底,下迁校址最终定在了省城合肥,以合肥师范学院和安徽银行干校的校舍作为落脚点。”潘小平写道。

当年的艰难和窘迫,已经在岁月中模糊。如今,在中科大校史里还可以找到这样一段文字,能够感受到中科大南迁的庞大规模与悲壮场面。“共组织货运装车70余次,运货量865吨,装运仪器、器材、图书、档案等35000余箱;迁出家属470多户,组织职工、学生、家属客运20多批次约6000人次,用火车皮510多节,共使用搬迁费77万多元。”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和科学史上,中国科技大学南迁绝对是一个重大事件。而对于合肥这座城市来说,它则是一个机遇,其影响不是百年,而是千年。

“50年前的合肥远离中心,交通不便,的确不是中科大的最佳选址,但在那个时代,愿意接收中科大的只有安徽,而且给出的是省会城市合肥。而中科大也给了安徽、给了合肥最丰厚、最久远的回报。”

以中科大为起点,潘小平从历史的足迹中看到,“安徽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争取到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科教名城。原电子工业部16所、38所、43所一大批国内著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继迁入,同时一批中央部属科研机构,如水泥院、化三院、通用机械院等也先后落户合肥,快速聚集起了科教资源。在这个基础上,合肥开始着手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1984年4月,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开工建设,是国内唯一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同步辐射光源;2000年10月,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开工建设,2007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是国际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此外还有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等,使合肥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2004年,合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研创新型试点市’;2017年,合肥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8年6月,合肥加入G60科创走廊,2018年10月,滨湖科学城正式挂牌成立。”

“一切都风起云涌,风驰电掣,让人目不暇接。”潘小平感慨道。

马文运则在《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中谈道,合肥人说,中科大是合肥“最亮的亮点”和“创新名片”,合肥的科技创新成果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此。中科大人却说,对合肥有感恩心,更要有回馈心。

关键词:创新镜头4:从“制造”走向“智造”,从“江淮小邑”到“创新之都”

此行中,长临河古镇、巢湖公园让众位大咖们感受到了城市喧嚣之外的宁静与美好;中国声谷、安徽创新馆、科大讯飞让他们惊叹于合肥近年来的嬗变。就如四川省网络作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邓子强所述,“巢湖像合肥众多的水域一样,承载着人们对生存、创新、文明、传承和梦想的美好。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合肥精神,正是肥水特有的本色和特质。”

在上海市作协副主席马文运的心里,合肥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是的,这里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这里曾是三国古战场,涌现过很多历史名人,具有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是包公故里,也是李鸿章、段祺瑞的故乡。但让马文运惊喜的是,新时代下,合肥已然成了一座创新之都,科技为城市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大批超前谋划的“未来产业”正成为推动合肥发展的新引擎。合肥像一匹黑马,弯道超车,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明珠。

走进“中国声谷”,这里是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一大批“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的人工智能产品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这里有能自动生成文本的AI智能写作平台,用户只要输入文章标题,十秒内系统就能自动生成提纲,并推荐相关素材;有听人说话就会打字的智能鼠标,不用动手,只要开口,语音便能自动转化为文字,准确率更是高达九成以上。

在科大讯飞,一款输入法不仅可以手写叠字输入,更可实现语音在线转换为文本。“四川作家饶有兴致地对着显示屏的外接设备说出了一段四川方言,翻译软件迅速识别了方言语音,并准确无误地将其转换成汉语文字,精彩的演示让我们怦然心动,频频点赞。”马文运用文字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

穿过安徽创新馆内的“量子隧道”,大家倾听着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世界第一条纯电动公交车线路、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与合肥结缘的故事……还有人造小太阳、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这些都让所有人目不暇接。感叹着合肥从一座“江淮小邑”蜕变成今天的“创新之都”。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创新之都合肥,正在书写属于它的新篇章。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文 高博/摄

新闻推荐

巢湖将举办第二届 迎春年货购物节 暨首届中国安徽 进口食品行业发展论坛

本报消息记者苏自山报道记者昨日了解到,第二届中国安徽巢湖迎春年货购物节暨首届中国(安徽)进口食品行业发展论坛将于1月9—...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新年好彩头 合肥获点赞 “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合肥行”受各大央媒频点赞)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