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最亲的人就是奶奶
○孩子经常帮奶奶分担家务
○妹妹写起毛笔字来可认真了
○洗衣服对她俩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喜欢跳舞的她们一有空就会来院子里给奶奶作表演
○姐妹俩给鸡喂食□本刊记者 王晓峰 赵杰 文/图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走进城市,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随之产生。在今天,“留守儿童”已不再是社会新名词,但关乎他们成长的话题却从未停止。在桥头集镇桥青社区,一对双胞胎姐妹花尤为引人注目。在她们的印象中,已经许久没有见到自己的父亲,然而,她们乐观向上的笑容却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把思念放在心中
“奶奶,再见!”清晨时分,姐妹俩背着书包,跟奶奶挥手告别后,手牵着手大步流星地朝着学校走去。姐姐叫倪婷,妹妹叫倪琳,虽然是一对双胞胎,妹妹却比姐姐要稍高一些,在外人看来,这也是唯一能分清二人的方式。对此,姐妹俩还挺骄傲。
看着姐妹俩上学的背影,奶奶张梦芝感慨万千。“她们的爸爸常年不在家,姐妹俩只好相依为命,我给她们的爱始终不及她们的父母啊!”张奶奶说,2003年8月,姐妹俩呱呱落地,然而仅仅过了3年,她们的妈妈便狠心丢下她俩离开了这个家。“我们家比较穷,孩子妈不愿意受累,于是就跟我儿子离婚了,这对我儿子无疑是晴天霹雳。”
作为孩子的父亲,倪红军为了让姐妹俩生活得好一些,从那时起便起早贪黑不着家,在外面打工,一晃就是整整12年。儿子在外打工赚钱,张奶奶和老伴儿也要下田务农养家,有时无奈之下,张奶奶甚至用绳子把姐妹俩拴在屋内柱子上,以免她们俩乱跑。“那时候她们才三四岁,家里无人照顾,我只好把她们拴着,以免跑丢了,现在想想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实在没有办法啊!”说到这,张奶奶的眼眶有些红。
今年2月,倪红军从外地回家过年,还没来得及多陪陪自己的女儿,便又踏上了出国务工的旅程,而这一去就是整整两年。“我只希望爸爸能够在我身边,陪我长大!”谈及六一儿童节心愿时,12岁的倪婷低头小声地说道。
每天,倪婷都十分想念自己的父亲,有时她也会小小抱怨一下父亲总是没空陪她。“我理解爸爸,他为了这个家,为了给我最好的生活,才到那么远的地方打工赚钱,他真的很辛苦!”然而,小小年纪的她却很明白,父亲为了这个家在外拼命挣钱,思念之情只能放在自己的心里,尽量不去触碰。
班级中的小名人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姐妹俩表演了舞蹈《向快乐出发》,获得了学校的好评。在记者的要求下,姐妹俩又一次跳了这支舞蹈,可爱的动作,俏皮的笑容,把快乐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姐妹俩身上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留守儿童中并不多见。
由于与父母聚少离多,不少留守的孩子心理封闭、亲情饥渴、缺乏自信、情感脆弱……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对此,有教育人士称,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关爱可谓任重而道远。
如今,姐妹俩是肥东县复兴乡中心学校四年级学生,她们班上40多人,其中不少都是留守儿童。妹妹倪琳坦言,“有些同学不会因为处于相同的境遇而惺惺相惜,反而会故意不在一起玩耍、不在一起交谈,更多时候宁愿选择独处。原本见到有父母在身边陪伴的同学,会感到失落,如果与同样和父母分离的同学在一起玩,难过和失落会加倍。”不过,倪琳并不愿选择独处,乐观开朗的她喜欢交朋友,和好朋友一起玩游戏。
“我最喜欢看电视上的《奔跑吧!兄弟》,所以我和小伙伴一起也喜欢玩撕名牌的游戏,特别有意思呢!”倪琳笑着告诉记者,她的偶像是
ANGELABABY。
因为长得特别像,学习成绩又好,在学校里,姐妹俩可是“小名人”。同学们都喜欢跟她俩一起玩,而她俩也从来不让奶奶操心,学习上认真刻苦,经常获得学校“三好学生”和“学习标兵”的奖励。张奶奶对此也是非常宽心。
每天清晨4点钟,张奶奶便起床给孙女们做早饭,一般多是稀饭、馒头和鸡蛋,姐妹俩却从不介意。“做完早饭忙完家务,我就要和老伴儿下田去了,这时候我就叮嘱她们几句便走了,其他的都要靠她们自己了。”每天中午,姐妹俩要在学校吃盒饭,一个人就要五块钱,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张奶奶却每天都往她们口袋里塞上七块钱。“在家都是稀饭、咸菜的,在学校学习再不吃点好的,身体可撑不住。”从张奶奶淡淡的话语中,能深切感受到她对孙女深厚的那份爱。
农村孩子早当家
中午11点半,当放学铃声敲响的时候,记者跟随张奶奶来到学校来接姐妹俩放学。不同于那些由父母接走,在路上不停地向父母“炫耀”自己在学校成绩的孩子,姐妹俩只是背着书包,静静地跟在奶奶后面。到家后,姐妹俩径直走进厨房,帮奶奶洗菜刷锅。
爷爷奶奶的爱,姐妹俩是看在眼里的。平日里,姐妹俩都会主动帮家里做家务,洗碗、刷锅、洗衣服、喂鸡……她们样样都会,而且非常勤快,连一旁的张奶奶都是张开了嘴,心中乐开了花。
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对于姐妹俩这样的孩子而言,她们的童年终究是不完整的。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有缺憾的童年,才让记者在她们身上看到了那种同龄的城市孩子身上很难看到的自然和活力。除了整天在身边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姐妹俩最亲的就是家中饲养的一只小花猫。张奶奶告诉记者,只要把小花猫抱在身边,姐妹俩都能呆上一整天。
“虽然我们看着他长大的,但他还是跟爸爸亲。”当被问到见到父亲最想做什么的时候,妹妹倪琳的眼里还是透出一种这个年龄段孩子特有的羞涩,然后从嘴里挤出三个字“想抱抱”。在倪琳的眼中,她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他把我弄哭后,总能想出办法来哄我!”倪琳微笑着说道。
或许到了姐妹俩渐渐长大懂事的时候,再回想起这段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日子以及那只伴在身边的小花猫,她们才会品味出这种幸福的感觉。
■采访手记
谁来给他们“插上翅膀”?
“留守儿童”!社会上总习惯性地给其贴上一个“弱势”的标签。很明显,由于他们与父母聚少离多,不少留守的孩子心理封闭、亲情饥渴、缺乏自信、情感脆弱……可以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暴露在了广阔的农村大地上。
当然,在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会像许多媒体报道的那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坚强乐观,自信懂事,天真活泼,爱玩爱闹也是他们这个群体真实生活的写照。
所以,如此看来,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我们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孩子,他们与大多数城里的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因为环境造就了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他们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懂得感恩。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我们采访的这对双胞胎很显然就是属于这一类孩子。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可以伸出援出之手,改善他们的生活、学习条件,给他们“插上翅膀”,未来他们或许比同龄人更能“成才”。
第二类就是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孩子,他们正像近年来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由于父母很少在身边,爷爷奶奶更难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所以他们显得十分孤立,有时候稍有不慎甚至会误入歧途。对于这样的孩子,社会上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他们的心理世界比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要。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其实,乡镇的许多学校针对留守儿童都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关心和照顾,包括学习上和生活上。不过,仅靠学校很难完成“呵护留守儿童”这项系统工作。希望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能够整合起来,把这份关爱工作朝着更加合理有序有效的方向引导,以让这样一群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新闻推荐
6月3日是纪念虎门销烟176周年。是日上午,肥东县总工会部分党员志愿者在县政府广场开展义务禁毒宣传活动,并设立咨询台,就毒品的危害、禁毒的意义、如何避免毒品危害等问题接受群众...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