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肥东新闻 > 正文

“我演的包公是最‘白\’的包公”

来源:合肥晚报 2016-07-16 14:19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李光吟、刘国云伉俪50载戏曲生涯,庐剧包公戏在肥东演得家喻户晓

○李光吟和刘国云在一起

近些年,在肥东,如果要说到庐剧里的包公戏,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已经退休的李光吟、刘国云夫妇。

夫妻俩没想到,年轻时打下的戏剧功底,近50年的戏曲生涯,成就了他们退休后的再次辉煌。

舞台上精彩角色的背后,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夫妻,相濡以沫近40年的岁月。

结缘庐剧

李光吟1953年出生在肥东县北边的陈集镇(原肖圩),父母都是农民,家里也并不富裕,上小学时,生活上还要靠当时在南京部队工作的伯父接济。

“我记得,放学后经常要去打猪草,主食以山芋、马铃薯为主,满满一大锅山芋或是马铃薯,会和一小把米一起煮,父母都会把锅里为数不多的米留给我们孩子。”说到小时候生活的艰难,63岁的李光吟只能是感叹。

因为成绩优异,学校减免了李光吟学费。

千生百旦,一净难求。1968年,初中二年级的李光吟因扮演现代京剧《沙家浜》胡传魁一角,被县庐剧团老师看上,特招进肥东县庐剧团,3年后的1972年,李光吟正式成为肥东县庐剧团演员。

与丈夫李光吟不同,刘国云的母亲季秀英,是享受国家特许津贴的戏曲艺术家。刘国云从小耳濡目染。原本,她是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批安徽省艺校招生考试,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她放弃了艺校,选择报考肥东县庐剧团。由于年纪太小,直到1972年5月份刘国云才正式进入剧团,这一年她才14岁。

拜师学艺

肥东县庐剧团每年会招三四十人,但最终能留下的却很少,而且庐剧团的授课方式就是师带徒、言传身教,只有学得好,才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

为此,李光吟开始四处拜师学习,曾参加过上海新民京剧团、扬州京剧团的著名武生的黄树蓬,安徽省歌舞团的歌唱家孙重琪,庐剧传承人黄斌等都是李光吟的老师。

“我能有今天的这些成绩,真的非常感谢我的这些恩师!”李光吟感慨万千:“戏曲表演一定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其中学会调节气息是关键,我今年60多还能唱这么好,跟我科学地调气发声方法是分不开的。”李光吟自豪地说道。

结婚成家

说起两人的恋爱经过,李光吟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我们不是两小无猜,但可以算是青梅竹马。”

原来李光吟和刘国云都是十几岁进入了肥东县庐剧团。

1979年,26岁的李光吟和22岁的刘国云走进了婚姻的殿堂,26岁结婚在当时那个年代确实算是很晚。

“我们俩结婚时,什么都没有,两人经常要在各地表演,一直没有什么假期,就在1979年春节年三十这一天,我俩还在表演,向团长告假,团长讲只有晚上有时间,于是,他在年三十这一天晚上放了盘鞭炮就把我迎家里去了,我母亲为此还有些不满。”刚退休的刘国云回忆:“第二天大年初一,俩人就赶到肥东大剧场演出《孟姜女》、《珍珠塔》,我父母都不知怎么办!”

评上职称

1973年李光吟在和县参加巢湖地区戏曲汇演,他塑造的《磐石山下》毕老昌角色,获得了“唯一完成剧本所赋予任务的角色”这一殊荣。

有导演想把李光吟调到巢湖地区文工团,被李光吟婉言谢绝:“肥东县庐剧团是当时整个巢湖地区实力最强的剧团,尤其是上世纪70到80年代,我从花脸演到老生,《十五贯》在合肥安纺俱乐部连演了一个多月,每天俱乐部都座无虚席。后来表演的《珍珠塔》则更加火爆,连演了数月。”

凭借戏曲上的突出成就,1989年36岁的李光吟获得了中级职称,他也是单位里最年轻的被评上该职称的演员。

再度登台

1992年李光吟从肥东县庐剧团被调到县剧场任经理,紧接着又被调到县文化馆,在这之后李光吟基本上告别了舞台。

1995年时李光吟还曾下海过一段时间,主要从事长途物流,“跑运输艰苦啊!我曾经花了整整两天两夜将一批海鲜运送至乌鲁木齐。”

2013年已经从县文化馆退休的李光吟再次被返聘,肥东县文化馆陈兆扬馆长感慨万千:“李光吟、陆家模等肥东县的庐剧老艺人,都加入了肥东县美好乡村‘全民文化月’活动,对肥东县的文化生活、包公廉政文化特色的宣传立下了汗马功劳。这3年来,他们跟随团队在十几个社区进行宣传演出,不容易啊!”

退而不休

50年的戏曲生涯让李光吟的晨起练功习惯保留至今。

“我家老李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练嗓,再做40个标准俯卧撑,公园里年轻人玩的单双杠他都行。”谈起老伴的晚年生活,刘国云很是钦佩。

除此之外,李光吟还报名参加了肥东县文化馆的管乐、民乐培训班,管乐学习大管,民乐学习二胡,去年,民乐团和管弦乐团在县政府大会堂举办了第一场肥东县专场音乐会,歌曲、乐曲改编的《走进新时代》《茉莉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咱当兵的人》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且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真没想到,这些老年人带着年轻人,还真搞出名堂来了!”陈馆长在一旁哈哈大笑。

现在,对于演出,李光吟、刘国云夫妇是“退而不休,有求必应”。业余时间,则几乎用在了两个外孙身上。

李光吟、刘国云夫妇因为是专业出身和舞台经验丰富,经常被剧团和职业学校邀请。今年6月份,在合肥市举办的“玉兰杯”戏曲大赛上,刘国云指导的戏曲小品《秸秆禁烧》取得了三等奖。另外,刘国云辅导的11名学生中,有7人考取了苏州师范学院的本科泗州戏专业。

扮演包公

上周,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文化新闻分会和合肥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肥东县委宣传部、合肥晚报和肥东县文联承办的“中国晚报文化记者聚焦包拯及清廉文化·庐剧中的包公形象”大型采访活动中,一出讲述包公故事的折子戏《峡砚清风》惊艳全场,而其中主要角色就由李光吟、刘国云夫妇扮演。因为李光吟扮演的包公惟妙惟肖,安徽卫视、央视4套和9套都曾先后采用过他扮演的包公片段。

提到他所扮演的包公,李光吟有自己的看法:“我扮演的包公不是传统的黑脸包公,是迄今为止‘最白’的包公,是一个有血有肉能看得见脸上喜怒哀乐的包公。”

“真没想到,退休以后,包公戏会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可。和我搭档的庐剧前辈陆家模先生也是包公折子戏不可或缺的角色,我非常敬佩陆家模先生的艺品艺德!”李光吟说完这话,陷入沉思中……

庐剧传承

去年12月30日,2016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北京举行,庐剧《秦雪梅》在晚会上,展现出古老剧种在艺术创新中焕发的蓬勃生机。李光吟、刘国云夫妇从中也看到了庐剧发展的前景。

但老两口也有自己的担忧,他们觉得现在的庐剧艺术呈现出两个极端,雅的太雅,俗的又太俗。“每次在看别人表演时,只要人家提问,我们都会告诉他们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帮他们指导指导。”作为庐剧界的前辈,刘国云觉得他们有责任指出后辈的不足。

“庐剧的发展重在人才传承,戏曲的发展不能局限在过去,要走科学路线。”李光吟补充道。

对于如何减少庐剧人才的流失,老两口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花重金培养人才,也要从制度上对庐剧演员进行管理。

□实习生 任亚莉 王亚琳   本报记者 陶虎 文/摄

新闻推荐

老人愿意住谁家就让他住谁家

法律人士:轮流赡养应注意精神慰藉,莫让老人觉得在“流浪”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我演的包公是最‘白\’的包公”)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