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达难”已经成为制约审判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以来,县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立足审判实践,创新工作思路,善用“新”、“活”、“动”手段,破解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送达难问题。
善用“新”字扩展送达新途径
在办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审监庭办案人员用足、用活《民诉法》八十七条。在获得当事人确认后,适时采用电子送达方式。金融借贷合同纠纷当事人多半是80后、90后,办案法官抓住其常用微信、QQ、电子邮件等互联网通讯工具的特点,运用“互联网”+“送达”方式送达开庭传票等诉讼法律文书,当事人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告知承办法官“已收到”的信息后,将有关电子材料打印附卷、归档。从而既发挥电子送达的便捷性、及时性,减少了送达时间和成本,又有效地保证了送达质量。
善用“活”字破解送达难问题
送达工作是审判工作的重要环节,又是难以解决的老问题,特别是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金融机构一般在难以找到当事人,或当事人存在恶意逃避债务,才会到法院起诉,这也给这类案件的送达造成更大难度。审监庭承办法官,针对金融借贷案件“送达难”问题,灵活选用不同送达方式。一是多选直接送达、减少邮寄送达。办案法官加强金融借贷纠纷案件前期基础工作,积极与原告当事人、当地社区、公安派出所等部门沟通,了解被告当事人地址、家庭情况、工作、联系方式以及共同居住成年家属等情况,与被送达人取得联系,并耐心地释法明理,取得当事人的信任,让其积极来法院参加诉讼。二是适时选用留置送达、委托送达。留置送达是对直接送达的补充,应对少数当事人恶意逃避诉讼。日前,一名金融借贷被送达人拒接承办法官电话、短信,快递专递也被退回,但根据掌握的情况其本人就住在肥东学府花园小区内,于是办案法官到辖区派出所、小区物业等走访调查固定证据材料后,果断采用留置送达,解决了送达问题。同时,针对在外地的当事人,选择委托当地兄弟院委托送达,例如审监庭一当事人在吉林省梅河口市,该庭积极与当地法院协商,进行委托送达,在案多人少的大背景下,减少送达的投入。
善用“动”字强化送达联动性
强化司法能动性,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机构,加强内部联动和外部联动,破解金融借贷案件送达难。加强与原告金融机构的沟通,宣传最新的送达规定,让其在订立金融借款合同中事先约定诉讼送达地址,从根源上避免送达难。同时加强与派出所、工商部门、社区居委会等机构部门的联动,一方面帮助承办法官了解被送达人的身份、家庭、工作等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减少送达过程中的弯路,节省送达时间。此外,强化与立案部门的联系,其在登记立案时,对涉及金融借贷金融时认真审理当事人的住所、联系电话、经营地点等详细信息。强化与办公室、法警大队等庭室的联系,强化对送达工作的后勤、人员的保障工作。
刘杨本刊记者顾雯鑫
新闻推荐
□本刊记者陈强核心提示近日,不少路过包公大道与桥头集路交口的市民发现,交口北侧的一条道路已经悄然开建。随...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