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与生态建设相融合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环境改造
○八斗镇的法治主体公园一景
○桥头集镇做大做强旅游品牌
○牌坊乡高塘中心村文化广场让家乡变美,让日子变富,让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这个广大农民的梦想,正在肥东乡村变为现实。
前瞻系统配套引领
2017年以来,肥东县围绕“生态环境优美,乡风人文和美,群众生活甜美”的建设目标,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创新,破解资金难题,统筹协调推进,有效地改变了农村面貌,拓宽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截至目前,2017年度7个省级中心村,全部建成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涉及苗木花卉、大棚蔬菜、水产养殖等方面。
肥东县在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时,坚持“前瞻、系统、配套、引领”原则,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注重彰显特色、突出禀赋个性,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涵盖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专业规划在内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在发展“一村一品”方面,提出做强蔬菜园艺、苗木花卉、健康养殖、休闲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园村一体发展。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采摘农园、特色民宿、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在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提出积极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村民财产性收入。在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方面,提出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
村民当上股东享受分红
肥东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整合、人文开发,大力推动休闲观光、规模化种养殖、乡村旅游业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一个个特色村镇脱颖而出。15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坚持产村一体,同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土地依法流转力度。
截至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约80万亩。在牌坊、八斗、响导等乡镇,已形成万亩连片、初具规模的苗木产业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果林基地。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一村一品”,加快特色农业发展。2017年度,肥东县7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均已创建成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其中,牌坊乡借助“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效应,在高塘、大兴庄中心村,继续发展大棚蔬菜产业。高塘中心村积极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村民财产性收入。3480位村民领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当上股东,参与管理决策和收入分配,享受分红。
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旅游乡村
黄栗中心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鼓励当地居民种植特色花卉等经济作物,发展油桃、核桃等特色经果林;护城社区系贫困村,中心村建成扶贫蔬菜产业园200多亩,主要建设内容为钢架大棚蔬菜设施栽培、生态养殖、露地蔬菜等。
桥头集镇做大做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的牌子,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点的上份张中心村,主打龙泉寺和爱情隧道的旅游品牌。村民们在家门口迎来国外游客,卖自家的“土特产”。
包公镇借助包公文化园项目,按照仿宋风格改造民俗馆及(肥东洋蛇灯陈列馆)潜龙宫,为发展旅游乡村迈进一步。
肥东洋蛇灯已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具有较强的地方文化特色。目前,小包社区入驻企业9家,其中规上企业1家,全村有200余人在企业打工。在企业的带领下,全村共有苗木花卉、种植大户十多家。初步形成农业、林业、养殖业、苗木花卉、精密加工业、餐饮服务业、瓜果采摘等七大主导产业。2017年,小包社区获得安徽省旅游示范村的称号。
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据统计,目前15个中心村,已有30多家企业投资参与到美丽乡村产业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0多个,实现了“农村美起来”与“农民富起来”的良性促动。
借助美丽乡村建设,15个中心村还整合房前屋后空间,发动群众将村庄的零星闲置土地,用来种植苗木瓜果和蔬菜,实施“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庭院园”“小林(竹)园”的“五小”工程,发展出独具匠心的“村落经济”和“庭院经济”,让农民在合理利用村庄的土地资源中,增加收入。
王赴朝张丹本刊记者王凤莲文/图
新闻推荐
近日,省地震局副局长张有林一行,实地调研合肥市肥东县地震监测中心和群测群防工作。副县长徐浩及市地震局负责人等陪同...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