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省委书记张宝顺去年在省农委调研时强调,要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农民致富作为核心。而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确保粮食丰收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2010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全省农业农村中心工作,精心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省农委副主任周世其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在推进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这项工作中,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培训能力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培训效益。通过广泛地开展农民培训,切实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种养水平,增强了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
回眸2010
进展顺利 成效明显
肥西县官亭镇高庄村村民夏伦发,去年参加新型农民培训,掌握了电脑操作技术。随后,他远赴上海浦东,在上海腾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做起了库管,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
2010年,在肥西县,与夏伦发一样,享受免费培训的就有4800多人,全县投入新型农民培训资金200多万元。主要培训电脑操作员、电工、焊工、农机手、植保工、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种植养殖大户、农技推广和农经管理人员等。
据统计,去年全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累计培训55.8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9.72万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5.31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09万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5.73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各地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特别是结合农业重大项目,大力培训种养业从业人员,大范围开展主导产业优良品种、标准化生产、科学播种、病虫草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农艺双适应等技术培训,特别是针对春季复杂多变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及时开展小麦、油菜田管及早稻直播、软盘育秧等技术培训。截至12月底,全省共培训种养业从业人员19.19万人,占培训总任务数的35.23%,其中培训种养大户和示范户7.15万人,为安徽省粮食增产、养殖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各地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面向农村二三产业开展就近就地转移培训,重点面向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去年全省共培训农机手、沼气工、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从业渔民、乡村旅游服务员、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农村财会人员、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农村建筑工匠等12.6万人。
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去年继续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负责人、监事、财务人员、信息员)和社员列为重点培训对象,全省共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成员8.7万人,切实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和领办合作社能力,提高了合作社成员生产经营水平,有力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促进了基层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依托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加大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力度,截至12月底,全省共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1.32万人、农民技术员3184人,有效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
促进了自主创业和农民增收。据统计,全省共有2.21万名农民经培训后实现了自主创业和回乡创业,创办企业和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8630个,带动9.28万人就业。各地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切实提高了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616.1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3%。
为城市输送一大批产业工人。各地阳光工程培训继续以城镇用工需求为目标,面向城市转移重点开展了用工量大的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焊工、计算机应用、驾驶与维修、服装缝纫与加工、建筑装饰等行业的培训,2010年,为这些产业共培训9.7万人,占阳光工程培训人数的32.64%。
注重实效
转变思路 创新机制
安徽省正步入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关键阶段,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是加速安徽农业崛起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全省各级农业部门都将农民培训任务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绩效考核办法、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各地通过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强化监督管理,来提升培训实效。
转变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分层培训。一是调整培训对象。阳光工程培训由主要面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调整为面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由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增加了农民技术员、农经辅导员、渔船检验人员等对象。二是突出培训重点。阳光工程培训,突出培训沼气工、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从业渔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突出培训种养大户、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农民创业培训,突出培训返乡农民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营创办人等。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突出培训技术指导员。三是实行分层培训、差别补助。全省新型农民培训分为普及性培训和提升性培训两个层次。提升性培训解决点上问题,突出培训重点;普及性培训解决面上问题,确保一定的培训面。
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农科教等部门科教资源优势,加强培训能力建设。认定安徽农业大学和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安徽大学等25个单位为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公开择优认定了1580个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形成了以培训学校和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农业科研、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共同参与、多部门配合、上下贯通、多元化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同时,组建了省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首批聘任的190名讲师团成员是来自全省有关涉农院校、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的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等。多部门协作、多方面参与,为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培训效益。一是培训与需求有效对接机制。逐步建立“农民点菜、专家下厨”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农民满意。二是培训与各项农业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机制。突出围绕粮棉油高产创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菜篮子工程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组织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实效。三是培训与主导产业结合机制。紧密结合当地主导产业,确定培训对象和内容,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四是培训与农时农事结合机制。因时因事制宜,调整培训时间,开展关键性技术培训,满足农民生产经营需求。五是技物结合的培训补贴机制。对参训农民适度给予与培训内容相关的良种、化肥、农药等农资补贴和技术服务倾斜,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参训积极性。六是多形式结合机制。推行项目培训与各类科技培训活动相结合,外聘农业专家与本地技术人员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授课与能人带动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多形式并举,为广大农民提供全方位技术、信息等服务。
完善各项制度,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按照有关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项目公示、管培分离、培训台账、月度报告、资金管理、验收考核等制度,逐步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展望2011
教学模块化 培训多样化
谈及今年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计划,省农委科教处负责人介绍说,2011年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要求,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生产大户等专业农民和农技人员;坚持模块化教学、百分百回访原则,实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提升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全省计划培训新型农民55万人,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民科技示范培训。
首先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民实际需求,全面开展农民培训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规模和重点培训对象。着力完善培训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从主导产业、农民家庭重点经营项目要求人手,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二是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充分利用产业技术体系的综合试验站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府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全省统一编制相关培训内容规范,针对不同培训类型、对象,规定培训内容和时间,逐步实施模块化教学。
加强制度建设,在继续推行项目法人制,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基地认定、项目公示、月度报告、台账管理、督查验收等制度同时,重点建立健全两个制度:一是坚持第一堂课制度。培训基地每期培训班开班,须向项目管理部门报告。项目管理部门安排有关人员到培训班上第一堂课,宣讲相关政策,了解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培训及学员要求等情况。二是建立100%回访服务制度。各地培训管理部门根据每月培训基地的月报台账,对培训学员进行100%电话回访。
积极推行多样化培训模式。一是“校企联合”培训模式,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校社联合”培训模式,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技协等组织,解决农户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现场推广模式,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鱼塘圈舍指导服务。同时组织生产大户、示范户对左邻右舍现身 “说法”,示范引导。四是现代远程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通过举办农情报道、科普专栏和咨询热线、农技110等,大范围开展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学技术、生产经营信息等培训服务,提高培训效率。(本报记者)
省农委副主任周世其(右二)在涡阳县检查春季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与农民科技示范培训开展情况。 柴一梅 摄
省农委推进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有条不紊,扎实高效。柴一梅 摄
黄山市农民创业培训有声有色。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今年肥西县土壤肥料站从“2010年超级产粮大省粮食高产示范片建设补助资金项目”中争取5万元,用于丰乐镇肖家桥村和三河镇茶棚村测土配方施肥整村推进补贴试点,每亩施配方肥40公斤,补贴面积33...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