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迷在养蚕上,不打麻将不跳舞”,这是肥西县山南镇金牛社区老百姓对赵启华的评价。
金牛这个地方荒坡岗地较多,历来有养蚕的传统,但是,由于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特别是桑树苗病虫害防治技术跟不上,养蚕的收益往往不理想。农家出身、担任乡农技员的赵启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凭借多年的实践,加上参加培训和自己的钻研,他逐渐掌握了最新的蚕桑养殖技术,并走村串户,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传授指导乡亲们。
农民养蚕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但是接着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家一户作坊式的单打独斗,不仅规模小,销量低,价格也上不去。在政府的支持下,2007年2月,由赵启华牵头,成立了肥西县金牛蚕桑合作社,集蚕桑生产、技术服务、蚕茧收烘和销售为一体。
合作社引进优良蚕桑品种,推广先进蚕桑生产新技术,还为社员提供丝绸行情、科技信息、技术指导、生产资料和蚕茧收购等服务。为了让乡亲们就近就地学到养蚕新技术,赵启华把培训学校开到田间地头,除了他自己这个“土专家”外,合作社还邀请了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和市、县有关技术人员,现场授课答疑。仅去年一年,合作社就举办了培训班8期,受训蚕农1500人次。
这些年来,赵启华一直在琢磨改进养蚕技术和提高乡亲们的养蚕效益。经过他的大力推广,塑料大棚省力化养蚕和方格簇全自动上簇技术,在肥西得到了广泛运用,不仅省工、省力,还大大提升了蚕茧的质量。光明村村民周荣锁,家庭人口多、田地少,种田收入微薄,生活困难,二十年前便开始养蚕,可是因为缺少技术,效益很差,后来外出到苏州打工去了。前年回家过年,在赵启华的帮助指导下,他又回乡开始养蚕,如今,他家仅养蚕一项年收入就达2万多元,远远高出外出打工的收入。
目前,赵启华的金牛蚕桑合作社有社员1200人,分布在周边各乡镇,桑园面积5000多亩,年养蚕万余张,年收入达1200万元。 去年,蚕桑合作社社员养蚕收入同比增加了40%,平均每张蚕种增收200多元。 2010年,赵启华被授予“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称号。
(许皖祥)
新闻推荐
如何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安徽省通过土地宅基地确权、鼓励办各类合作社等促农增收
我省通过土地宅基地确权、鼓励办各类合作社等促农增收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