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的起点是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农村改革。而在此之前,高层争论异常激烈。杜润生试探性地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这一建言得到了中央高层的应允。事后有人总结,正是农民的“闯一闯”,杜润生的“试一试”和邓小平的“看一看”,促成了这个伟大的变革。
一
1950年初,为了起草土改报告,杜润生两次被召到北京,他关于土改的报告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1953年,杜润生担任了刚刚成立的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一职,邓子恢任部长。设立中央农村工作部,目的是推行以后的农业合作化。
土改之后,农民才从地主那里获得土地,自然要求独立自主地经营发展。为此,邓子恢和杜润生都主张不要过于急躁,不久,毛泽东不点名批评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像一个小脚女人走路”。在七届六中全会上,邓子恢和杜润生受到了毛泽东的严厉批评。会后,中央解除了杜润生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职务并调离农业口。杜润生再次回到农业系统工作时已是1979年。当时,新成立了国家农业委员会,杜润生被任命为副主任。那时在中央高层中,包产到户依然是一个很敏感的有争议的话题。华国锋、李先念和农委主任王任重态度鲜明地反对包产到户,而胡耀邦和邓小平对这一问题没有明确表态。
1980年,在中央长期规划会议上,他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的构想。得到时任副总理姚依林的支持,随后邓小平也发话表示赞同。在另一次谈话中,邓小平还赞扬了安徽肥西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的大包干。
不过接下来的发展并不顺利。在1980年下半年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包产到户的提法产生了激烈的争执。杜润生、胡耀邦、万里商量对策,杜润生巧妙地斟酌措词改写文件,最终形成后来著名的1980年75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应该说,75号文件是一份承前启后的文件,但也是一个妥协的文件。
二
一年后,杜润生带领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根据中央精神主持起草了一个重要文件,这就是1982年1号文件,即《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后来也称为农村改革的第一个1号文件。文件第一次以中央的名义取消了包产到户的禁区,尊重群众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自由选择,同时宣布长期不变。杜润生回忆说,“这个文件邓小平看后说‘完全同意\’。陈云看后说‘这是个好文件,可以得到干部和群众的拥护\’。 ”就这样,“一号文件”结束了围绕包产到户长达30年的激烈争论。包产到户从此成为中央决策。
此后不久,胡耀邦在一次会议上说:在农村工作方面,中央每年都要搞一个战略性文件,下次还要排“一号”。于是此后5年,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谈农业问题。杜润生按照中央的部署,每年年初布置调查题目,秋季总结,酝酿,探讨,冬天起草,次年年初发出。
1982年至1986年的五个 “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是: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放活农村工商业;疏通流通渠道,以竞争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后来有人称杜润生为党内的改革派,有人称他为经济学家。但他一直在强调,自己的思想从来是在农民的自发行为、地方的选择和历史经验的教育下逐步形成和变化的,绝非先知先觉的“一贯正确”。
三
“爱人民首先要爱农民”。这是杜润生老人的至理名言。他总说:“我们欠农民太多。农民穷,中国穷,农民古代化,中国不可能现代化,谁要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忘记农民,谁就是数典忘祖! ”
晚年的杜润生已倦于回顾自己对“包产到户”的作为,他说那是农民自己的发明,他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今后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他认为,中国的改革要过两关,一个市场关,一个民主关。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新闻推荐
5月5日,肥西县德敏农机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培训班开班,省农机协会组织专家为来自各地的百余位农机户举办了内容丰富的业务培训,支招即将到来的小麦机收作业。图为省农机协会会长郭子超现场指导。 纵...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