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法庭,流动的国徽,深山里的巡回审判。不仅展现了人民法庭的沧桑变迁,也越来越贴近了百姓的生活。
2005年全省人民法庭工作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4年,全省405个人民法庭共审(执)结各类案件41万余件,占全省基层法院审理案件总数的43.2%。时隔7年,今年8月25日,全省人民法庭工作会议上,省高级法院院长周溯透露,全省383个人民法庭,7年多共办结一审案件514233件,占全省法院一审案件的39%,诉讼标的额75亿元。
人民法庭作为法院审判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基层始终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群众就近定分止争
“能帮这些麦农讨回血汗钱,我们就觉得很欣慰。虽然开庭审案很容易,但是他们拿不到钱,我们即使审理,也无法让他们安心过年。”肥西县法院三河法庭的法官在今年春节期间,放弃休假,为34户麦农讨要麦款,多次调解,直到以最快的速度,保证了麦农能开心过个年。
人民法庭是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正是为了方便辖区居民能够就近打官司,更为了法院能够更近地了解辖区居民的诉讼争议,将矛盾化解在调解中。 2010年,全省法院继续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人民法庭加大了巡回办案的力度,及时调处纷争,就地化解矛盾。七年来,全省人民法庭共设置巡回审判点500余个,巡回审理案件5万余件。
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确立为司法工作原则。现如今,“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早已是人民法庭审理案件的重要宗旨,甚至将调解贯穿于诉前、立案、审判、执行各个环节,丰富调解方法,拓宽调解范围,全省人民法庭案件调撤率由2005年的49.2%上升至2011年的68.5%。2011年全省人民法庭审结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2.5%。
■社会管理创新前沿
2011年底,休宁县法院五城法庭法官从当地司法所了解到有一个租赁合同纠纷经司法调解未果,可能起诉到法院,于是邀请司法所人员、人民陪审员及村干部,主动上门调解,释法说理,动之以情。经过联手调解,双方当事人当场达成协议并当即交付款项。
该庭庭长操秀开介绍,五城法庭坚持全程调解,努力实现诉前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无缝衔接,将矛盾化解在庭外。现在很多乡亲走进法庭,一开口说的不是找法官判个案,而是让法官“给调一下”。
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安徽省法院系统也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从被动来案受理,到主动诉前化解矛盾,人民法庭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毋庸置疑走在了前沿。
2005年以来,全省人民法庭参与人民调解指导,共培训人民调解员11339人次,办理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案件3000余件。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村镇建设,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强化司法建议工作,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876份,为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建言献策。
■装备建设以人为本
6月29日,家住舒城县晓天镇查湾村李大妈,与儿媳财产纠纷经镇村调委会调解未果,来到晓天法庭起诉。由于当事人年老有病,晓天法庭当即通过远程立案系统帮助其办理了立案手续,使李大妈免去60公里的车旅劳顿。
自2008年起,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立审分离”原则及审判管理信息系统要求,人民法庭不再接受立案,而是要当事人先到基层法院立案庭办理立案手续,通过“审判流程网络管理系统”分案到人民法庭。
5月初,晓天法庭开通远程立案系统,与舒城县法院“审判流程网络管理系统”联动对接,至今为当事人办理立案手续10多起,使当事人能就地立案、及时审理、迅速定分止争。
人民法庭的物质装备现代化建设,作为全省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的重点,多年来,一直不断完善。尤其在硬件建设中,相继推出远程立案、假日法庭等措施。 7年多来,全省70%以上的人民法庭通过网络建设实现了直接立案,一些法庭还采取上门立案、预约办案等措施,建立覆盖城乡的便民诉讼网络,方便人民群众诉讼。现如今,人民法庭不仅仅是“马背上”“一双脚”,近半数建成了科技法庭、数字审委会系统,全省法院三级专网实现互联互通,统一审判管理软件全面启用。
人民法庭的形象在蜕变,使命在延续。
·本报记者唐欢·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面对“雇主”长期拖欠“工资”的行为,肥西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在数次沟通不成的情况下,将业主胡某推上了被告席,要求其依法缴纳长期拖欠的物业费及违约金。业主胡某提出反诉,要求物业公司承担家...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