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辆微型面包车一字排开,车主们或坐在车中,或三五成群站在一起聊天,见到有人走近便热情主动上前询问是否坐车。这一场景并不是出现在汽车站中,而是记者3月7日在肥西县三河镇汽车站外路边看到的场景。
在农村地区,“微面”的身份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普通家庭买来自用的私家车,而是上面场景中出现的正在等客营运的客车。但他们并不是合法的营运车辆,而是黑车。现行制度中,这些“微面”无法获得营运证。虽为黑车,但近几年来却在农村地区愈发多了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日下午,记者在肥西三河、严店等乡镇走访发现,一溜排开的红色、银灰色的微型面包车已经成为当地街头一景。在严店乡一处丁字路口,记者随机走近了一台五菱之光面包车,以乘客身份和司机师傅攀谈起来。司机自称姓余,在严店乡街头开面包车已经4年多时间,他向记者介绍起了严店乡街头面包车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
“原来只有几台车,后来很多人见到开这车能赚钱就都去买了,现在已经发展到四五十台了。 ”余师傅回忆,他买车之后经历了严店街头车辆的爆发式增长,“最高峰时候这里停了几排车。 ”
余师傅认为车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车辆便宜。余师傅告诉记者,三四万就能买台新车,二手的则更便宜,会开车的和不想外出打工的农民都加入了。此外,挣钱的“程序”简单也是主因。 “正常客运车辆要办各种证件,我们这些车办不到营运证,反而省了很多手续,只要有牌照,往街上一停,就能拉客挣钱。 ”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乘客有需求,村村通班车不如我们的车方便。 ”余师傅告诉记者,农村地区虽然通了班车,但是班次固定、频率低,赶时间的人更愿意选择坐黑车。 “上派镇到刘河乡的车就很少,因此我们经常送人去刘河。 ”
乘客有需求不假,但毕竟是黑车,不怕被运管部门罚款吗?余师傅笑了笑,不愿多谈,但表示“真正被罚款的车主很少遇到。 ”
告别余师傅,记者随机公开身份采访了一位正在商店购物的附近村民。 “我们更愿意坐你说的黑车。 ”见到记者称这些车辆为黑车,这位村民出人意料地如此表示。他告诉记者,很多黑车司机都是熟人,只要用车,打个电话就可以,“随时用车随时到。 ”此外,村村通班车并不能送人到村庄,有的村庄离公路很远,“面包车能直接送到家门口,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
“你们不嫌面包车的价格贵吗? ”记者试探问道。 “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为了图方便,贵个五块十块无所谓。 ”村民这样回答。
一边是“微面”黑车“应运而生”、越来越多,一边是农村乘客愿意乘坐,也愿掏钱。如此看来,“周瑜打黄盖”的局面出现了,这是否意味着这些黑车存在有着名正言顺的合理性了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公安交警和交通管理部门。
灵璧县交警大队事故中队李晓阳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安全性能差,出事故无法保证乘客合法权益是“微面”黑车的最大隐患。“一旦出现像上次(2月18日)三河那种事故,乘客即使索赔成功,车主也无力偿还,因为这些黑车车主本来就不富裕。 ”
“对于黑车,我们肯定是会打击的,但查处难度很大。”3月8日下午,肥西县运管所一位负责人回应记者,“最大的难度是无法取证。这些车一旦被执法人员拦住,便自称是私家车,车上乘客甚至为车主附和,我们无法证明他就是黑车。 ”
这位负责人强调,黑车的隐患就在于其车辆性能差,易发事故。“村村通班车的确存在很多弊端,但是车辆都是正规班车,挂靠公司,证照保险齐全。而黑车则属于无证营运,一旦出了事故很容易出现扯皮现象。 ”
记者了解到,农村地区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出行压力大,中短途客运的运力不足等,是目前“微面”黑车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这一状况也造成了“微面”事故多发的局面。在当前的这种局面和处境下,“微面”的行车安全该如何保障?对此,本报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 陆杨 文/图
图为三河镇街头的多辆“微面”黑车正在等客。
新闻推荐
肥西邮储银行成立五周年纪事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