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永礼
机构“瘦身”,构建“大部门制”
“现在办事方便很多,不要在县镇来回跑签字盖章折腾了。 ”10月25日,在繁昌县孙村经济开发区,新金树农牧公司负责人说,过去办企业项目立项先要到开发区申报,然后到镇里办,再报到县里批。而现在直接到镇里就能办好,环节少了、时间短了。
办事效率的提升,源于孙村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去年8月,被列入全省8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后,孙村镇首先在政府机构上动起“大手术”,探索建立“大部门制”,解决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弊病。
“原先镇里行政部门、事业单位有20多个,职能混杂、机构重叠、忙闲不均、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明显。 ”镇党委组织委员汤立峰告诉记者,改革中,镇里按照“大部门制”原则,重新构建基层政府架构,整合行政、事业机构,合并职能重叠、相近部门后,成立了党政办公室、综合执法局、经济发展中心、社会管理服务中心4个办事机构,强化了规划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与机构改革同步推进的是,打破行政、事业编制身份界限,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同时,镇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实行镇区合一,班子成员交叉任职。 “原来是两套人马,机构、职能多有重叠。 ”现任镇政府经济发展中心第一副主任,同时兼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李宗海说,以招商为例,镇里、开发区都有招商办,造成极大资源浪费。
机构少了,管理权限却大了。县编办负责人介绍,按照改革方案,县里授权委托或直接下放33项权限,涉及工业项目审批、市容执法、工业规划等,扩大镇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完善了基层政府的功能。 “所有下放、委托给镇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一律进入镇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 ”镇政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借助网络、通讯等技术手段,各项服务还向村、社区延伸,建立代办点,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流程,为基层群众、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贴心的服务,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扩大事权,破解“责大权小”积弊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在于,破除责、权、利不对等的局面,释放基层活力。 ”说起试点改革的目的,省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带来发达镇政府“身大衣小”“车大马小”“责大权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自身的建设、发展和管理。
就孙村镇来说,其面积较大,经济基础较好,镇内的省级开发区——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有600多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10家,产业工人超过3万人,镇年财政收入达3.8亿元,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口数量,还是工业化、城镇化率,各项指标已远远超越了以农业为主的一般乡镇。
“事财不匹配、责权不统一、运行不顺畅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孙村镇党委书记詹力介绍说,原有的政府架构、运行体制使得镇政府经常处于“无钱办事、无权办事、无人办事”的艰难境地。 “比如,在行政体制上,行政机构与事业单位两条线,机制不灵活,干部升迁空间小,干事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跳槽等人才不断流失现象。在财权上,镇里3.8亿元财政收入,可用的不过1亿元,而除了城镇化改造、新农村建设等支出外,开发区也全靠镇里投资,财力困难。 ”
镇政府名义上是一级政府,但在实践中责权不统一问题普遍。按照法律规定,我国行政执法权以县一级政府为主体,当出现环保、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卫生等问题时,镇政府无权查处,只能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缺乏城市发展需要加强的城建、环保等职能,缺乏作为基层政府应该具备的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强制权等。
“改革正在有力破解事财、责权等不统一的矛盾,完善了基层政府职能,促进职能转变和归位。 ”詹力说,以前政府和企业都存在角色错位现象,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企业成天到晚忙着办各种审批、证件,而政府却揽起了像为企业融资担保的事。 “最高峰时,镇里帮企业担保9亿多元,一旦发生偿付风险,政府就要代偿,责任太大。现在不再替企业担保了,重点搞好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 ”
“新成立的综合执法局,代表镇政府统一行使县级政府下放的涉及城管、环保、教育、卫生等众多领域的行政执法权。 ”镇综合执法局局长孙君认为,这有助于破解多层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难题,避免了职能交叉,提高了基层政府的执法效率和行政能力。财政政策上,除在孙村镇内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予以全额返还,县里每年还给予孙村经济开发区1000万元支持。
减少“排异”,打造服务型政府
“前两年,很难能安心坐在办公室,天天有老百姓上门,不是反映拆迁补贴,就是投诉安置不到位。 ”改革实行一年多来,詹力感触最大的是,压力减轻了,矛盾减少了,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关系理顺、职能厘清后,乡镇干部腾出了更多时间和精力走基层、听民声,服务群众,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顺风村的柯某,因对多年前的退耕还林补偿不满意,上访多年。去年底,詹力几次上门谈心拉家常,耐心解释政策,解了柯某心中的“结”。 “多与群众交流沟通,多帮群众排忧解难,就能有效解决老百姓对政府办事不放心、不信任的问题。 ”詹力深有体会地说。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探索引进,强化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去年,镇里首次公开招标,引进物业、环卫公司,对镇、村的物业、垃圾处理进行发包。镇政府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王泽球说,以前有27个人专门负责,效果还不好,通过社会化管理,节省了人力、财力。
“这项改革,在制约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大胆突破,着力破解制约经济发达镇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助于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带动更多的改革深入。 ”省社科院有关专家如是认为。
不过,从以往的多层级、分散化行政模式,向扁平化、便捷化的治理模式转变,尚处于试点阶段的改革,不可避免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
部门利益对改革形成的反作用力是其一。詹力表示,这一改革调整了经济发达镇与上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权力利益关系,特别是审批、执法等权力的委托或下放,相应产生了一些现实问题与矛盾。
在上级政府机构设置未变,而镇实行“大部门制”,机构大幅“瘦身”,带来一定程度的“排异反应”,造成了镇职能机构与县以上对应部门在对接上时常出现不顺畅、不及时问题,上级部门的政策、资源支持有时难到位。而税务、工商、国土等垂直条线部门以分局形式派驻,实行双重管理,条块矛盾、协调不畅等仍然存在,在实际运行中工作缺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情况也常有出现,这些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主导部门加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基层服务型政府。
【相关链接】
去年初,省编办印发《关于扩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选择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长丰县下塘镇、肥西县小庙镇、霍山县衡山镇、含山县林头镇、繁昌县孙村镇、郎溪县十字镇、宁国市港口镇、广德县新杭镇等8个镇开展扩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遴选出的这8个试点镇经济实力强、产业特色明显、人口聚集多、城镇化水平高,各乡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建成区常住人口均分别 在 3.2亿 元 、7500元和2万人以上。
改革试点按照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为核心,积极稳妥地推进,通过着力破解制约经济发达镇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管理体制,扩大管理权限,健全监督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把经济发达镇建设成为规划科学、人口集聚、产业集群、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城镇,为加速安徽省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新闻推荐
12月18日,肥西县花岗镇潜南干渠天堰项目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养护队的队员们,在对辖区内的支渠、斗渠、农渠等设施进行维护、清淤。潜南干渠灌溉全县10个乡镇、63万亩农田。作为合肥市首批小型农田水...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