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一些很小的村庄因中心村的"兼并"而消失,一些破旧或脏乱的村落因改造与重整而面貌大变,旧影不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合乎广大村民意愿。但也有不正常的一面,有的地方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急躁冒进,急于并村,大拆大建,或"逼"农民上楼,或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结果事与愿违,村民意见很大。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要把握好力度与节奏,要本着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村庄布局;要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水、电、路、气、房,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搞好居住环境的绿化与美化。可以肯定的是,将来村庄会有所减少,但村庄永远不会消失,只会更加美好。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近日透露,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
按这种趋势,若干年后,中国会不会不再有乡村?这是个很让人纠结的问题,回答好这个问题,取决于城镇化是否能稳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是否更加科学?
大势所趋:传统的自然村会逐步减少
舒城县舒茶镇小河湾村是一个普通的皖西小山村。如今,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也未能给它带来一丝生机--原本20余人家的村庄,如今村民全部迁徙、土地大量撂荒。
近年来,安徽省消失了多少村落?关于这个问题,记者联系了多方部门,并未得出明确数据。不过,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可以看出,未来安徽省农村发展的态势:到2016年,全省城镇化率为53%,乡村常住人口规模为3040万人;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为58%,乡村常住人口规模为2800万人;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率为70%,乡村常住人口规模2200万人。到2016年,全省中心村1.5万个左右,自然村17万个;到2020年,全省中心村1.3万个左右,自然村12万个;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1万个左右,自然村7万个。
村庄“消失”,是个笼统的概念。一方面,村庄数量在缩减,另一方面记忆中的传统古村也在渐行渐远。青年人一拨拨离开农村,昔日的农村风貌正渐渐改变。
2012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50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每年治理改造10000个左右自然村,重点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力争到2016年全省40%以上、2020年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即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 ”
2013年初,安徽省确定了1710个首批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并从中选择出条件较好的586个中心村作为重点示范村,力求建一个成一个。
“当前,农村人口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自然村落的集聚是大势所趋,中心村将是未来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 ”对于为何要建设美好乡村,省委书记张宝顺书记去年在萧县调研时表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把中心村规划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2013年是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开局之年,这一年里,改革建设成绩“硕果累累”。一批农村较快完成了形象转变,整治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的新农村。“去年,全省美好乡村中心村布点规划已编制完毕。各地积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586个重点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完成20.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46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全部建成。”省住建厅村镇处负责人对记者说,一年来全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79亿元,省、市、县相应设立了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其中省级专项资金从2013年开始每年10亿元连续投入5年,并逐年增加,重点支持中心村规划建设。
旧村变新村:要“面子”也得要“里子”
“路宽了、水清了、树绿了、灯亮了、村庄变漂亮了。”这是记者走访各地美好乡村示范村,听到干群说的“心里话”。
“旧平房换成新楼房,超市、文化广场一应俱全,楼下还有免费赠送的车库,这样的好事换谁谁不愿意? ”已搬进新楼房的肥西县山南镇西岗社区村民汪朝付对美好乡村建设连连称赞。各方肯定、群众支持,说明美好乡村建设路子是对的。同时,记者也了解到,美好乡村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形象工程不“实用”。开展美好乡村建设,让许多地方干部心潮澎湃,准备在村庄整治上大干一场。有的推倒旧屋建新房,有的按照景区、景点来打造,有的干脆 “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俊遮百丑。可是结果往往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
芜湖县有个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镇政府将村民集中安置到距承包地10里以外的镇街道上,并且建的是六层楼房。这样,农机、农具的安置成为难题,下地干活也极为不便。
前不久,马鞍山一位农民致电本报,他说建设美好乡村,不是把农民的农田挖掉栽上几棵树,也不是刷几堵墙就能证明的。很多农村下了大气力拆猪圈、拆厕所,村民能理解。但是,建个公厕离居民点几百米,村民下雨下雪还要打伞过去,就让人不能理解了。
大拆大建要“面子”。乡村整治,是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以符合美好乡村要求为“借口”,拆掉老房,大肆改造,就是违背美好乡村初衷的行为。太和县有个村从新村建设规划选址,到占用400多亩耕地搞建设,都没有征求过村民意见,还强迫村民住进新村商品房。
过分“一刀切”也是个别乡村容易出现的问题。对于条件不是太好的村民,为了“整体”效果,要求“整齐划一”,就有些强人所难了。几乎每个中心村都有几户低保户、孤寡老人,这些人经济状况相对困难,房屋条件一般都不太好。赶上乡村整治,他们也被要求建新房。通常,建一幢平房需要近十万元,楼房至少得二十万。这些人怎么建得起?
同样,建设项目脱离农民实际需要,简单由领导“自行拍板”,结果农民得不到实惠,失去了建设的意义。凤台县有个中心村,人口少、位置偏。但镇村干部却决定,在靠近公路附近建了一批商品房,以壮大集体经济。可是大半年过去,几排商品房依然空空如也。
忽视产业没“内涵”。 “兴业富民生活美”是美好乡村建设三大目标之一。顾名思义,业不兴、民不富,何以谈美呢? “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是当前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掣肘因素之一。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安徽省多数镇村没有支柱产业,不少乡村还有历史债务。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是当前镇村发展中的普遍状况。即便有龙头企业,也存在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等问题。
还有一些人反映,有的农村现在建的也漂亮,为何成了“空心村”呢?主要原因是没有成熟产业来支撑。而要化解“小城镇留不住人,大城市人满为患”,必须以产城融合为基础,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增强乡村地区自我“造血”功能。
千篇一律缺“特色”。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每个市、县、镇、村作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概念,具有许多共性,但生产于不同地域的农产品也存在差异。按照《规划》,村庄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城郊型村庄和乡村型村庄,而乡村型村庄按产业及资源条件,又可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林业型、旅游型、保护型等。不同地区,气候不同、资源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一品”也应该是不同的。但这“一品”绝不是“照葫芦画瓢”抄出来,也不是 “拍脑门”硬想出来的,而应该是当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当下时兴的“乡村游”。全省各地农家乐数不胜数,发展情况确实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做得好,如合肥市大圩镇。美了农村、富了农民,把旅游做成品牌;更多的地方,则是生搬硬套,复制出许多没有特色、千篇一律的尴尬项目。
管理滞后难“持久”。 “我们全镇一年投入在清洁工程的费用有300万元。中心村都配备了专业保洁公司,像花园社区就有两家保洁公司共同清理。保洁人员每天不仅要定时清扫路面,还要负责清理50个垃圾桶。 ”肥西县花岗镇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在一些资金到位、群众自觉的地区,清洁工程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又有多少村庄在迎接完上级项目考核后,把“清洁理念”时时挂心头?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美好乡村的表象,真正的“美”要从新村管理、配套设施完善上着手。巢湖有个中心村,最初花了大气力来整治卫生问题,建了垃圾处理站,每天找专人负责打扫。可是好景不长,近期记者调查发现,该村清洁状况保持不佳,卫生水平“一夜回到解放前”。
乡村“美富强”:与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我国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这表明,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会有普通农户大量存在。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前不久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用这样的铿锵语句,彰显出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强”、“美”、“富”就是对未来美好乡村的最好诠释。
记者在多地农村采访发现,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原有的传统住宅开始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楼房。村民在感慨,环境改善不少,楼也越来越高,可却少了农村的味道了。美好乡村建设该如何科学、有序推进呢?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一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令人印象深刻,扣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加强了这个信息,“以治理乡村垃圾、污水为重点,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并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 ”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个议题正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
“要防止重建轻管,加快形成建管并重的市场化途径和长效机制;同时,注意防止大拆大建,要遵循乡土自身发展规律,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 ”省长王学军指出,去年安徽省586个重点示范村建成,今年要展开第二批710个中心村建设,重点是推进垃圾处理、村庄绿化、村内道路硬化和饮水安全工程等建设,全面开展以 “三线三边”为突破口的城乡人居环境治理。
“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要统筹推进,既要确保留在农村的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又要让进城农民留得下、住得稳、生活得好。 ”省住建厅村镇处田海松认为,美好乡村建设一方面可以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各地“千村一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能规范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避免发展过快及污染问题。
“通过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越来越好,公共服务越来越完善,面貌也有了很好改变;而小城镇的发展,给农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使农民能够就近城镇化,就近市民化。另一方面,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的财产收入不断增加,富裕程度迅速提高;与此同时,农民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也提高了,从而带动工业生产发展。 ”省农经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陈进表示,“村美民富”是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的共同目标,两者相辅相成。
“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城乡居民在社保制度上并轨,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异。 ”陈进认为,一是“出得来”的问题,即农民在农村的住房、宅基地要加以保护;二是“留得下”和“住得稳”的问题,农民工要有养老、医疗等社保保障,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使进城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得以落实。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倩
每到金秋时节,歙县上丰乡上丰村家家户户庭院晒满红红灯笼柿,如画美景引游客纷至。
新闻推荐
当孔雀洪亮的鸣叫声破空而来时,记者知道,易明的孔雀养殖园到了。从合肥市区到肥西县紫蓬镇白衣村,需要一个半小时车程。湖南小伙来合肥养孔雀3月18日,记者来到紫蓬镇白衣村红山,顺着弯弯的山...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