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许蓓蓓本报通讯员 李昌平 张妍
在农村,人们常常在土墙、地板下发现一种外形丑陋、身上一节节的黑色小虫,很多人将其称为土鳖,学名为地鳖。就是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虫,让肥西县一些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别瞧它长得丑,却是一种中药材料,能治跌打损伤好多病呢! ”记者日前来到肥西县官亭镇焦婆街道,周先和带记者参观了他的土鳖养殖场。
养殖场由六七间房子组成,由于土鳖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这些房子光线都很暗,像是“密室”。每个房间里,都搭建了8层水泥浅槽,槽里撒满了用粗糠拌制的营养土。如指甲大小的土鳖就生长在这里,它们钻来钻去,发出“嗞嗞”的响声。
周先和介绍,养殖土鳖投资小、见效快,技术简单,麦麸、稻糠、杂草、蔬菜、瓜果等切碎拌匀就是饲料。每天一次将饲料撒在槽里,劳动强度低。目前,他的养殖场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养出的成虫主要销往亳州、山东等地,年收入近20万元。
周先和告诉记者,当初真没少吃苦。2012年是他养殖土鳖的第二年,有一次他在向养殖槽里喷水增加湿度时,因没有察觉水被机油污染,导致土鳖死了一半多,直接损失20多万元。当时,周先和的妻子吵着要他改行干别的,可他没有退缩。
这件事后,为了增加对土鳖的了解,周先和购买了土鳖养殖技术书籍和光盘,潜心钻研学习,并多次到亳州、河北、山东、江西等地拜师取经,学会了大量养殖实用技术。为了创造适宜土鳖生长的环境,他对养殖场舍进行了升级改造,加装泡沫隔热板进行恒温保护,并添加温湿计进行温湿度检测,通过喷水、通风,进行温湿调控。
经过4年多的发展,周先和的土鳖养殖走上了正轨。在此基础上,他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带着30多位农户一起养殖。不仅如此,他还在谋划深加工技术,将土鳖养殖产业进一步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许蓓蓓)国庆之际,有着“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之称的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格外热闹,山南镇第五届青年歌手大赛决赛在这里举行,乡村歌手们纷纷登台献艺,用嘹亮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赞美和对...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