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岭又称江淮丘陵,是安徽省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界线,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岗逶迤,曾经的江淮分水岭土壤贫瘠,资源禀赋匮乏,旱灾影响尤为突出,传统农业在分水岭前景堪忧。
199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决定,自此,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先后着力实施“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进农民增收”的“四把一促”工程,深入推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三大工程”,努力构建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农村生态“三大体系”。
经过持续多年艰苦卓绝的治理,以合肥、滁州、六安、淮南4市16个县(市、区)100个重点治理乡镇为主的岭区综合治理开发成果喜人。农村水利正在以 “把水留住”为主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集约化经营转变,生态环境建设正在以“把树种上”为主向生态保持和利用、发展特色林产业转变,农村面貌正在以“把路修通”为主向统筹发展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转变,农业生产正在以“把结构调优”为主向建立和扩张主导产业体系转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重点治理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连续3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治理开发前:旱灾频繁,水利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弱,农村产业层次低,结构效益差,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治理开发前,江淮分水岭地区的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2%和35%,旱灾频发;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岭区林牧渔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资源开发不足,农业外向度低,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穷在水上、苦在路上、差在结构上、落后在观念上”,是当时的状况。
如今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强化,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农村水利以“把水留住”为主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集约化经营转变。截至2013年底,治理区16个县(市、区)共新挖和改造3万立方米以上的蓄水塘4.5万口,改造病险水库800座,增加蓄水能力10.93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07.2万亩。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00多个,土地流转面积近380万亩,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建设以“把树种上”为主向生态保持和利用、发展特色林产业转变。截至2013年底,重点治理区新增造林面积560多万亩,森林覆盖达23.5%,与全省的差距由治理开发初期的10.2个百分点缩小到4个百分点。
农村面貌以“把路修通”为主向统筹发展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转变。新改建县乡农村公路2.38万公里,100%实现村村通,形成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城市道路等相联通的农村公路网。美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岭上百姓人家不少已过上如城里人般的生活。
农业生产以“把结构调优”为主向建立和扩张主导产业体系转变。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治理区的粮经作物比由1996年的71.3∶28.7调整到2013年的56.3∶43.7,农林牧渔业产值比由1996年的62.6∶3∶25.4∶9调整到2013年的42.7∶5.9∶43.6∶7.8。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逐步成型。蒙牛、伊利等16家跨国公司和国家级龙头企业进入岭区,分水岭地区形成4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规模养殖场(小区)达710个,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发展到1000多家。
江淮分水岭地区有今天这样一个良好的发展局面,综合治理开发经验:思路决定出路,上下同心同德,因地制宜开发,开拓创新求进,联络帮扶支持,城乡统筹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治理开发时,江淮分水岭地区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影响全省发展的重点、难点地区,实施综合治理开发,不仅具有对岭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今天的发展,充分验证了这一思路的正确性,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上下同心同德。作为安徽省长期坚持的一项区域发展战略,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地给予高度重视。重点治理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要事来抓,认识到位,措施得力。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群众的积极性高、参与度高,形成了干群同心、合力推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因地制宜开发。岭区以兴水治旱为重点,近年来,省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专项资金每年切块800万元,水利部门投入数亿元,支持重点乡镇小型水利建设;岭区紧紧抓住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矛盾,利用丘陵岗地发展空间,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省分水岭专项资金每年又切块8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约1.2亿元,重点支持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户发展生态林、经果林和苗木基地建设。持之以恒的综合治理开发,不仅改变了岭区一穷二白的面貌,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优势产业带。
开拓创新求进。岭区综合治理开发,在发展思路上,治水、种树、修路、调结构、村镇规划和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在国家政策出台前大胆创新的 “用笔”。在经营机制上,岭区探索土地承包、林权和小型水利等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土地流转、生态建设和塘口经济的发展。在投入机制上,各地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农业招商引资步伐,吸收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岭区综合治理开发,为岭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仅2013年,合肥、滁州、六安3市的农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260亿元,投向岭区的涉农贷款达860多亿元。
联络帮扶支持。多年来,111个省直和中央驻皖帮扶单位对口帮扶重点县(市、区)和乡镇,先后派出1000多名干部到有关县(市、区)和乡镇挂职,驻点帮扶担任联络员。每年,各地接受帮扶单位在项目、资金、培训、规划、技术以及应急救灾、扶贫济困等方面的支持,经费折款达2000多万元,项目资金达4000多万元。联络帮扶不仅助推了岭区综合治理开发,还锻炼了干部,成为岭区综合治理开发的又一大“特色”。
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治理开发从统筹城乡经济、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着眼,从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入手,提升了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层次。伴随着“村村通”,农村班车逐步普及;伴随着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有效解决;伴随着环境整治,无害化卫生户厕建成65%;伴随着生态建设,沼气等清洁能源在岭区广受欢迎;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邮政、电信、供电、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网点覆盖岭区。
展望将来:
岭区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大力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和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必将进一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将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必将加快美好乡村建设进程。江淮分水岭的区域综合治理开发,一定会续写新的华章,统领兴皖富民的新高地。
(供稿: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批重点水利设施的建设,解决了岭区缺水的难题,优化了发展环境。图为来安县龙潭河拦水坝。
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菊农采菊。
调整产业结构,既富裕了农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图为肥西县苗木花卉基地鸟瞰。
新闻推荐
设立党代表工作室、通过政务微博倾听民意诉求、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安徽省以形式创新、载体创新,促进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更加多元化、常态化——■ 本报记者 汪国梁开辟新阵地——设立“...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