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合肥市政协将议政的重点锁定在促进全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转型上。近日,合肥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民主党派成员,并邀请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负责同志联合组成调研组,就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等课题开展调研,积极提出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建议和对策。
传统产业打响“合肥牌”
“目前,合肥市传统产业涉及化工、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1/5以上,是合肥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传统产业大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民生产业,提供基础性资源和产品以及基本的生活资料,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并不等同于夕阳产业,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成功嫁接,将催生传统产业新型化,具有发展优势和前景。 ”市政协在报告中对合肥市传统产业做了分析。
马钢(合肥)公司在搬迁改造过程中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量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上马市场前景看好的双洗冷轧板工程,促进企业在转型发展中快速提升。中盐红四方集团通过与央企对接合作,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发展前景看好。安利合成革公司在同行业中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不久前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这些都是合肥市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范例。
“当前合肥市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尽管我们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产业企业还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技术装备水平偏低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市政协经济委主任方勇提出,鉴于传统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产业链不够完整的现状,应尽快出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行动计划》,加快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目前,合肥市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合肥市政协建议,比照相关安排,设立传统产业改造专项财政资金,按照产业规模、产业贡献度、技术水平、产业可持续性等指标对企业进行分类支持,同时吸引、带动和引导银行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根据传统产业利润率低的特点,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企业和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嫁接企业,要实施更加有利的税收扶持政策。
市政协委员项贤正认为,要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优化传统产业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特别是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品牌示范企业建设,进一步落实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的新产品给予专项奖励的政策,引导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标准、商标品牌战略,打响“合肥牌”。
支柱产业力争“话语权”
合肥市已成为国内家电品牌最为集中的地区,海尔、格力、三洋、美菱、荣事达、美的、长虹、华凌等十数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合肥投资生产,美芝、万宝、宝兰格、科德隆、日上电器、港利、凌达、京东方、鑫昊、彩虹、乐凯等名企配套落户,已经形成了从产品研发到核心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物流、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家电制造中心。家电产业仅是合肥市支柱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家用电器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已形成,新型平板显示、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取得突破,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集聚发展,支撑起合肥工业发展的“脊梁”。
“合肥支柱产业的发展要眼光长远、志存高远,不能仅满足现状和已有的成绩,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展示实力,力夺话语权。为达成这个目标,还有许多路要走。 ”
“支柱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区域经济的主要空间构架,也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所在。 ”合肥市人资环委主任石新民提出,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支柱产业集群发展,要从支持“企业一产业”,转变为支持“集群一产业一企业”,引导支柱产业在行业范围内、集群范围内,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在上下游产业的一些环节上培育出产业集群。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要放在改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上,积极加快交通、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支柱产业集群的能源保障,完善供水条件和生活设施配套等,创造更优的投资硬环境。同时,结合支柱产业发展,推进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培育形成若干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促进支柱产业集群的发展。
就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市政协委员许贵宝将合肥市与长沙市做了一个对比,合肥与长沙原机械工业水平相当,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的崛起,迅速提升了长沙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 “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迅速迅速提升相关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迫在眉睫。 ”许贵宝说,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通过3-5年集中财政、金融、科技、土地等资源支持,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新能源产业成“新明星”
2009年初,合肥市被列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市”, 2010年6月,又被国家列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市”,目前,以江淮汽车、安凯客车等为龙头,聚集了国轩高科动力、安赛锂能、华霆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25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步确立了全国领先优势。几乎在同时,光伏产业异军突起, 2010年,赛维LDK太阳能电池、海润光伏晶硅电池、彩虹(合肥)光伏玻璃等项目陆续引进,合肥高新区获批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区和示范工程,成为全国首批13家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之一。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成为合肥产业发展大军中两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要高度重视支持核心技术的研发,掌握核心竞争力,”市政协建议强调,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在装备制造、应用产品研究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在支持企业申报专利,申请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等方面要鼎立支持,加大对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激励原创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办法,使地方性政策和资金向重点企业技术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独立设立或联合设立的研发平台倾斜,共同推进核心技术的研发。同时,要整合资源、合力攻关,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开发,取得一批替代进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
“应积极探索包括“裸车”销售、电池租赁、整车租赁等多种模式,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商业模式。 ”
“在政府机关和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及社会公共停车场,设置专用停车位并配套太阳能充电桩。 ”“像手机一样,可以采取换电池的方式,一旦车子没有电了,可以直接将有电的汽车电池卸下,装上充满电的汽车电池。 ”委员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由于我市各项政策叠加的效应,各类新能源和光伏产业企业正在迅速聚集,到2015年我市光伏产业预计将达2000亿元的规模。 ”市政协委员周要武对光伏产业寄予厚望,并提出,要抓住有利时机,组织编制光伏产业专项发展规划,与国家、省相关规划相衔接,明确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精心打造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创新力强的产业链条。
光伏产品和新能源汽车在市场应用方面有相当的关联度,金维平委员建议开展光伏产品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综合应用研究,综合考虑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体系和新能源汽车的深度融合,比如在一些公共场所配套太阳能充电桩,配套建设公共快速充电站等。 (李晓军 本报记者毛学农)
日前,由江汽集团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盛装亮相,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 自去年6月份,合肥成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获补贴试点城市之后,新能源汽车开始成为“合肥明星”,本土新能源汽车的上市也被很多人所关注。
新闻推荐
为确保安全生产,马钢(合肥)公司动力厂燃气作业区员工,刻苦钻研辖区设备原理、性能、结构,为生产运行提供安全技术保障,从而实现安全管理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图为该燃气作业区作业长郑俊刚,在余...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